写作
她说,写作,是为了给遥远的另外的自己。我说,那也许是比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更精粹更真实的存在。
想到人在命运中沿着各自的轨道奔走,有时完全动弹不得。若不改变自己的心,毫无出路。
生活可以持续简化。不需要更多杂念。
写书最终的意义,是存在的流动。
写作真正的核心,需要对事物的感受力和理解的能力。
他们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但怎么在说令人难忘。
文字的质地需要灵魂的重量,力透纸背。
现在看书,不喜欢书被弄脏有破损。在旅途中看书,会用棉布书皮衣包起来。平时也小心对待。只是书中画满长长短短的铅笔横线,做了各种符号的标记。
(这样才是真正的爱书吧,再次拿这本书,发现被水浸过了,很心疼,很嫌弃自己不好好保护它们。17.08.10)
孤独
“业是我们没有完成彻底的事,因此你会回头看。”
软弱的拖拉,有保留地付出,都是对自己的剥削。
把事情做完尽,不再回头,没有拖欠。
当心足够丰富和敏感,,整理出这些生命的重量,给予他人一起分享。围观而热闹的人群渐渐散去,最后留下懂得真滋味的人。
你供养的,是此刻当下清净优美的心。这也是可以给出最好的东西。
做开放式的不设定的观察,感受不同个体的平面和多面。
灵魂转换躯壳,已不记得前世的事情。但也许曾经来过,也曾经彼此见过。
由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的关于物质和欲望的美轮美奂的信息,不知带给人多少误区。尤其是不经世事的年轻人们。以为生活就应该是这种样子:轻而易举的富裕,唾手可得的美丽,天长地久的爱情,终身饭票的婚姻。时尚工具扼杀人的理解力,洗脑式资讯使人弱智。事物在被标签化、模式化、物质化的同时,人的心力开始萎缩。
人们无法理解真实事物,也不能正视自己的当下。
不去思考生活,不去感知身边的人与环境。无聊和虚耗剥夺人的空间。而这些空间本来可以生长想象力、勇气、觉知、情感。此刻痛苦显示不出它的价值。
当人真正为自己的心做出选择,这是一种自爱。
相爱
比较深的亲密是,吃对方剩余的食物,能当着对方的面暴露自己,任意需索。
我们在喜欢的人面前,留有儿童的心智。
不在于如何找到更合适的人,如何让对方待你更好。而是自己怎么能走得更远、更稳当。不是向外寻求答案。而是去调适自己的心。
欧洲人的某种情感状态,即便从年轻时相伴到老年,或者父母和孩子之间,除彼此的欣赏、陪伴,始终有一种独立、矜持、文明及各担责任。
养成写一封简短书信的习惯,字也不用特意练习得优美,字拙心净,自然有能量。
太深切执着地爱人,或者太深切执着地恨人,均是一种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