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4号我连着听了三天的讲座,收获良多。我深感学无止境。我不仅醉心于大家的语言艺术的造诣,更佩服他们对语言艺术有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最令人敬重的是他们对待学生的谦卑的态度和亲切得体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待语言艺术的敬畏和虚心。他们让我明白了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原因。
常老师是我的授业恩师,我跟随她学习几个月来,深感她是一个巨大的富矿,那一肚子学问,都是真金白银。可是在听说有这样一个讲座之后,她老人家比我还上心,早早预留了时间。每天早上转公交要花一个小时四十分钟才能到达上课地点。她听课非常认真,一边听一边还认真记笔记。她是深圳朗诵界最具权威的教学专家,都是这样的学习态度,我作为她的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虚心向学呢?
姚锡娟老师的讲座
一、姚锡娟老师的“八字”箴言
姚锡娟老师是我最欣赏的朗诵艺术家。她的“八字”箴言是她从事语言艺术五十多年来全面总结。对于如何朗诵,姚锡娟老师总结成八个字:“熟、懂、化、说、准、松、真、新。
这次是我近十年来第四次听她的这个讲座,但是我却常听常新。作为讲座者,每次姚锡娟老师对这八个字都有更深的理解。作为听者,我这样一个热爱语言艺术的“小学生”,随着对朗诵的理解和人生阅历的不同,我每次接收到和领悟到的点也有所不同。
1.熟
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我特别注意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我会记住作品触动我的部分。在朗诵时着重表现出来。”
一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一定是跟我的内心有共鸣的。准备作品的时候要特别关照这个部分,不忘初心,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这是我以后要注意的。重点要表现的不是文学评论家的理解,而是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的感受,人心是想通的,你感动了,才有可能表达出这份感动,让听众接收到这份感动。让作品、朗诵者、观众三者之间共情。
2.懂
姚老师用了很多笔墨来阐述“懂”。情是艺术之魂,朗诵者要对作品有感情上的相知,和作品在感情上走得很近,因理解而认同,因认同而理解。朗诵者只有做到了和作者、作品的情意相知,才是打动人的魅力所在。理解是分阶段的,年龄不同、境遇不同,理解也不同。
提高、强化自己的感应能力,才能对作品、作者产生更多的共鸣。我们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情绪记忆能力,把季节的记忆、时代的记忆、场景的记忆和我们的情绪记忆联通起来。
我认为“懂”是一种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对作品如此、对作者如此、对知识如此,对万事万物都是如此。而且“懂”的深度和广度是永无止境的。
3.化
用敏感的情绪和丰富的感情来与作品建立链接。法宝是想象力和信念感。想象力让朗读者产生了内心视象,真的要感觉到。信念感是情感起伏和语气语调起伏的依据。
朗诵者要反复进行无实物练习。没有的东西通过想象力来练习,想象的细节越具体、越准确就越有信念感。你只有真正地相信和认同了,才能把它真实地反映出来、表达出来。
“真听、真看、真感觉”不仅是一种想象力,它更是一种信念。无实物练习是我要重点补上的一课。
4.说
“说”是起点也是终点,更是一个最高的境界。从“此说”到“彼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因此要杜绝古里古怪、做作的朗诵腔,像平时说话一样说。
因此这需要我改变自己平常说话的状态,不能太懈、不讲究吐字归音、不讲究气息和共鸣。平时说话就是练声,平时说话就要讲究,才能在朗诵时真诚自然。
5.准
准确地理解作品,准确地表达作品。
读准每一个字音,找准基调、分寸感要恰如其分。
不能用主观的感动代替作品的情境。
我认为分寸感的准确是最难的。
6.松
注意力集在作品上,去除杂念,把情绪放在作品中。
7.真
朴素是最高层次的美。
8.新
表演不能用尺子刻板地去量,表演要根据情感来驰骋。
二、姚锡娟老师总结朗诵的外部技巧
1.重音
重音的不同,有深浅和浓淡、普通和特别、一般和独特的分别。
感情重音是在读熟读懂作品之后产生出来的,确立重音要有内心的依据。
十年前我在姚老师的讲座上现场朗诵《致橡树》,姚老师指出“没有人能听懂我们的言语”那一句的重音不是在“没有人”,而是要突出“我们的”。强调的是和爱人之间的相知,那是唯有爱人之间的相知,是别的人都无法替代的。
一个小小的重音的改变,饱含了深情。那时我是把这首诗当成是爱情的宣言来读的,强调的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是怎样的。这也反映了我和爱人之间缺少灵魂深处的相知相许,这也是我要面对的问题所在。就是这样一个重音的选择,就暴露了朗诵者的感情现状。
2.停顿
好的停顿,内心是更加饱满的、内容是更加充实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不好的停顿,会让观众以为你忘词了。
我时常不敢停顿,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停顿的技巧需要强大的内心来支撑。语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
3.语气语调的变化
所有的变化都要有内心的依据。不能为了变化而变化。
4.节奏
节奏是无处不在的,节奏是艺术的生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节奏
第一段,慢速,沉重的节奏,重音字在“破旧的、疲惫的、熏黑的”,表现祖国苦难深重的历史。最后那句“祖国啊”语调是下降的。
第二段,重点表现出痛苦的希望,因此节奏比上一段稍微快一点儿。最后那句“祖国啊”语调也略微上扬一点儿。
第三段,节奏突变,一种强烈地、迫切的想要改变的愿望,速度加快很多,声音也是强处理,气息压到丹田,一点点地顶上去,节奏越来越快,感情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一句“祖国啊”推到最高处,语调也急升到最高点,语速是快的。
第四段,深情款款地念出来,语调是舒缓的、深情的。“十亿分之一”轻微强调“一”,表现自己是属于祖国的一分子那种骄傲自豪的感情。三个排比“迷惘的我”念得慢,声音是虚无的;“深思的我”也是慢的,聃感情是内敛的,要收;“沸腾的我”,突然爆发,节奏快、语气强、声调高,强处理,达到一个小高潮。最后一句“祖国啊”,用丹田气缓慢而坚定有力地把它推上去,感情达到最高点,浓烈到极致,在最高潮处结束全篇。
姚老师说:“我努力感受理解作品的内在节奏,每一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你念的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千篇一面,说明你对作品的理解还不够。”
朗诵的这些外部技巧手段不是拿来炫耀、表现的,而是为了作品的需要而表现。“意料之外”的表现必须是作品情感的“情理之中”。
气息
气息是朗诵艺术必备的手段,要天天练的。气息是声音的支柱,也是情感的依据。有气息的支持使台词字字饱满。贯口的技术是为了情绪的推动。所以贯口的技巧是需要苦练的。
手势和眼神
手势和眼神要自然、大方、贴切、得体。
朗诵艺术是以听觉为主,以情带出恰当自然的动作。朗诵者必须锻炼出来动作的协调性。
眼神的运用
心里有,眼睛里才会有。
审美
为什么会在舞台上出丑?
是因为审美出了问题。炫耀夸张是丑。
朴素的感受、真挚的情感、自然的语调、恰如其分的表现是美。
在像海绵吸水时,要学会判断、借鉴。
姚锡娟老师的讲座让我对作品的整体感有了新的认识,我不应该局限于吐字归音,而应该从感情上整体感知作品。就像穿衣服一样,不纠结于一粒纽扣是否好看,而是要看服装穿在身上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