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从前的朋友圈,大多晒车、晒表、晒包包;而现在的朋友圈,晒某某培训、晒某某考试、晒一年的书单。
改变,确实是一个元气满满的词:我们学习各种育儿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妈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员工(或老板);学习经营亲密关系,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伴侣……
我们却忘了,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深耕自己,让自己先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幸福、快乐、有满足感的自己。要知道,以上所有让我们成为好妈妈、好伴侣、好员工的技术或技巧,其力量能否发挥出来,并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唯一取决于用技术的人,也就是我们自己。
前几天上了一堂关于亲密关系的读书课。当有的妈妈被问到是否满意与孩子的关系时,当下便流下泪来;有的妈妈则说,自己根本不敢停下脚步,只能像个陀螺般一直忙工作、忙孩子、忙上课,因为一旦停下自己很可能会崩溃。
我们的心,已经这样经不起扣问了吗?仅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都能让我们不自觉流下泪来,这种情况下,不去深耕自己,依旧只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让自己在好妈妈、好伴侣、好员工的路上不断披荆斩棘,只是要求自己做个全能超人,却不关心自己是不是幸福、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有满足感,试问,这样的自己,又如何能成为真正内心强大的好妈妈、好伴侣、好员工呢?如何真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呢?
要知道,以上所有角色,都只是“自己”的附属,“自己”做好了,附属于其上的各个其他角色自然就好,即便哪个角色暂时有技术或能力上的欠缺,通过学习补足这种欠缺也是很容易的;但是,假如“自己”都没有做好,做得很不开心、很不幸福、很不满意,这种情况下,勉强自己去学习各种技术、提升自己的附属角色,结果又会如何呢?只能是不断地需要来自于他人的支持、来自于外在环境的熏陶,就像把石头一直浸泡在水中一样,一旦离开了他人的支持、离开了那个熏陶你的环境,让你自己独自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时,分分钟就被打回原形。
我见过很多人,在多年穿梭于各种培训、学习班之后,依旧没能真正处理好亲子、夫妻、工作等各类问题的。
这样的学习,是不会让自己真正受益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应该回归自己,先学会让自己幸福、开心、满足、快乐。
这就说到该如何对自己好的问题了。
怎样才是对自己好呢?这个问题,只能取决于我们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深耕到了哪一步。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适用于大部分人。他认为,人们的需求是从低到高地逐渐得到满足的。最基础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会谋求更高一层的需求。
比如说:
当我们每次说到以下情况都会感到委屈时——为了照顾孩子,长期对自己疏于打理,导致自己皮肤松弛、身材变形、发型和打扮都很土。此时,我们就应该看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是在这里,自己是因为这一个需求长期不被满足才感觉委屈的,我们就应该在这一点上入手,给自己必要的护肤美容、适当购买衣服和化妆品,把自己重新打扮起来。不要长期压抑着自己的这个需求,这会让自己持续积累着委屈和不满。
有的人的需求则更高一些。比如,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了自己曾经喜欢的事业,不再有自己的爱好和朋友圈,这让自己感觉不满。那就应该从这一点入手,重新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情,重新将其发展为一份工作甚至事业。那时候,自己的这个需求便得到了满足。而只有需求得到了满足的自己,才会是幸福的、快乐的。
还有的人在物质条件、事业等方面,都是能得到满足感的。他们的需求在于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那就继续就这一需求深耕自己,找到一份自己认可的人生哲学,以一生的时间去检验、去实践。
如此看来,深耕自己实在大有可为,只需要问问自己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感到快乐吗?如果不满意、不快乐,那自己到底缺了什么?去发现、去规划、去一步一步地实践,这就是在深耕自己了。这种对自己的深耕,串联起来,实际上就是自己的人生定位。
当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这一定位的指引下一生都在深耕自己时,怎么会不充实、不快乐、不积极向上?而只有那些不肯深耕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的人,才会执着于做别人的谁谁,改变孩子、改变伴侣、改变老板、改变外境。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你不是谁的母亲、谁的妻子、谁的孩子、谁的员工。那些角色中的你,只是别人人生中的背景而已。在你自己的人生中,你就只是你自己。
不去做最好的自己,却只是做别人的谁,这样的人生又有多大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