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444字,大约10分钟
有一种爱,寓意更深。这是一种约束的爱,甚至是让孩子痛哭一次的爱。
既然每个人出生后都先在家庭内生活,后进入社会独立生活,那每个家庭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要有责任意识,对他进行行为方式的规范培养。
这一要求就是让孩子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可以默许或者不表态,但不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制止孩子,并告诉他为什么。
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都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上学时就不能放任自己去玩耍的欲望,否则一旦错过人生最佳的学习期,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另外,什么行为绝对不能做,如偷窃、伤害生命、破坏公共财物等,做了要受到刑事惩罚,什么底线绝对不要去触碰,如吸毒、玩弄别人的感情,一旦陷入最终将难以自救和自拔。
我强调,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
为什么要在三岁上下立威?因为多数三岁上下的孩子已经能够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向、甚至是他身体的感觉。此外,三岁上下的孩子还能够与依恋的托养人进行基本无障碍的交流,所谓无障碍是指他们之间的言语对话会存在一种默契,医学研究早就指出过,男孩发育比女孩相对晚些,其中包括言语发育。有些男孩在刚刚会说话时经常含糊不清,但他依恋的那位抚养人却可以全程“翻译”他的意思。
养育孩子首先要能读懂孩子表达的意思。由于三岁前有的孩子言语发育慢,他表达不顺利时就会哭闹。还有那些没有全程自己带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会对孩子不熟悉,不容易理解孩子的哭声。在不能准确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需要耐心地读懂他。
但是,三岁之后几乎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说出自己的要求,也能够理解抚养人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三岁的孩子基本都可以自己行走,自己寻找东西,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与欲望的表达,甚至还有些小小的意志行为,即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时,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目的已经不是生理所必需的,而是心理上的要求,最多见的是对玩具的占有,对零食的不合理索求。他想要,大人不给满足,有的孩子就以哭闹的方式博取。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时,我们就要对他进行说“不”的训练,让他能够根据外部要求控制自己。
值得说明的是,说的对孩子说“不”的三岁年龄点并非是绝对的时间点。不是说当孩子刚过三岁生日,大人立马拉下脸来对他说这不行那不行,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心理发育的情况,寻找合适的时机,让孩子明白做事要先考虑大人“允不允许”。
需要强调的是,介绍的说“不”训练只是一种性格培养的方法,不是日常生活中,天天把说“不”变成口头语。这就如同治病的药,只有发病时才能拿出来,服用前还要审视一下是否有必要,而不是像吃饭那样随意就吃,更不能当成家常便饭,而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孩子逐渐掌握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的尺度与规矩。
有的孩子很有灵性,在两岁左右就能有感知和反应,他做一件事时生住会观察大人的脸色,当他要想抓个物件时,他一边伸出手,一边会看着大人的表情,当大人给一个不高兴的表情时,他会迅速收回手,以后他就知道这东西大人不让碰。
其实,这是最好的说“不”方式,一个表情足矣,无言自威。可有些明给一个表情就够的场景,家里的大人,尤其是母亲往往喜欢大喊大叫或者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还要解释各种理由,有些事情很小,让孩子知道不行就够了。
同时要强调的是,能够做到给一个“表情”就可以说“不”的大人,一定是亲自带孩子的人。在大人与孩子之间已经相处了数百天,早就形成了“互懂的默契”,说到这里,又要归结到“三岁前自己带孩子”的理由上,朝夕相处的抚养,不仅使大人容易读懂孩子的心意,孩子也会容易明白大人的意思。
当然,要达到“互懂的默契”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负责养育的大人,内心始终有这样一个意识:“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种意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越早让孩子知道越好。
如果孩子三岁前是老人或保姆带,而且老人因为疼爱孩子,从不制止孩子不对的行为,或者保姆不敢严格要求孩子,等爸妈发现孩子已经把哭闹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时,孩子可能已经过了三岁怎么办?那就在六岁前赶快弥补。父母有意地选择一个时机,坚决地对他说“不”,以这样的表现让他明白哭闹是最没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管教孩子,需要家中大人们形成共识:管教角色不要越位,父母优先,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人尽量回避。
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的人尽量回避。如果爸爸管,妈妈就暂且不要露面;如果奶奶管,爷爷就不要进去,如果三代人都在家时,妈妈爸爸理应是第一责任人,只要爸妈在家,爷爷奶奶这时就不要吭声,静观最好,如果不舍得,那就老两口出门回避一下。老话说,眼不见心不烦,要相信他的爸妈会心疼自己的孩子。
老人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在爸妈管教孩子时指责和打断,甚至明显袒护孩子,那不仅会影响父母管教的效果,而且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以后他会有恃无恐。
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
1、不动手打孩子。
2、关上门也不能骂他。
3、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
4、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
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准时机才会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在人的早年培养他的耐性呢?给大家的建议是,在孩子稍懂事的三四岁前后,找一个机会带他去买玩具。这之前,孩子的玩具都是由大人替他选择和购买的,现在他一去幼儿园。就会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就会有自己拥有的愿望和要求。这时,我们可以给他创造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既让他锻炼选择的能力,又让他经受一次等待的训练。
父母心里要明白,第一次带他买玩具其实还有其他的用心,那就是让他面对自己中意的东西,一是要知道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易,二是有意地让他认为马上要到手的东西却不能马上得到,而是需要等待,甚至需要一定的努力。由此,有意地培养他性格中的耐性。
当孩子挑选了一个中意的玩具后,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要蹲下来与他共同面对随后的局面,先考察一下这玩具的优点,肯定一下孩子的眼光。然后进入实际问题,“这玩具多少钱一个呀?”
你当着孩子的面要把玩具的价签大声念出来,然后犹豫一下,跟孩子说:“这个有些贵呀,超出了爸妈事先的计划。”这时,孩子会有些不懂:“不是你带我来买玩具的吗?什么计划不计划的?”
你紧接着要轻声地跟他讲:“你知道爸爸妈妈每天为什么去上班吗?我们每天其实特别不想离开你,想在家陪你,但我们必须去挣钱。我要去上个月的班,单位才给我发一次工资,就是钱。我拿到这钱,要和你爸的钱合在一起,然后计划我们家这一个月每天需要花多少钱。”
你接着告诉他:“我们每天吃的菜要买新鲜的。水果也是,这需要每天花钱,不仅吃的,还有用的东西,如每天开灯、电视呀。这要交电费的,每天都要打开煤气做饭,这要交煤气费的:我们每天喝水,要交水费,你去幼儿园、还要交托儿费,所有的事情都要花钱:所以买你的玩具也需要有计划。如果买玩具花的钱太多,超出计划。那其他的事情就会受影响,比如下星期买菜的钱就不够了.”
当你跟他说了这些,他虽然还是有些不懂,但会第一次知道爸妈上班是为了挣钱,挣来的钱要用于家里的许多事情。这是孩子第一次随你去买东西,通过你的采购与计划的讲解,随事而教地让他形成一种新的观念: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白来的,需要辛苦去挣。
以后你再告诉他什么是“辛苦”就顺理成章了。他会想到你上班的情景,会想到你下班很晚才回家的情景。他心里会有父母上班很辛苦的印象,这就是养育中的“边养边教”的用心。
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
有一点需要明确,在生理与心理之间,生理是心理韧性或弹性的基础。简单说,要想让孩子心理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炼。
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后开始。在这方面,给大家两个建议:建议孩子四岁左右,先让他练习跑步,然后让他学习游泳。
跑步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锻炼心肺功能;第二,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跑步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产生以上效果。
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要孩子克服恐惧感,锻炼他的心理素质。游泳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也有帮助。
另外,我真心建议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研究一下,在孩子七岁前给他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