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研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跨越断层 走出误区》这本书,可谓是收获满满,感触甚多。
曹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的课堂观察与研究,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核心词(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带领我们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走出认知与教学的误区。通过细细的研读,让我对数学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明了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日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关于数感
对核心词之首“数感”,数学老师最关心的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曹老师对数感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定义: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曹老师在书中指出,数感是数出来的,数感是读出来的,数感是“看”出来与“推”出来的,数感是“算”出来与“估”出来的,数感是用出来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数出数感”这一内容的解读。在文中,曹老师举了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出示了一篇古文(如下图),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字?
这是以千字文为载体设计的数数情境,教师用心地将文章排列成5句一行,5行一段,以诱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然后20、20地数,再自动100、100地数。这样奇妙的设计,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轻松发现规律,既节约了时间,又自然地数出了1000的感觉。正如曹老师的赞叹:真是美妙至极的数学教学法加工!
关于符号意识
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以说,没有符号就没有近代数学,现代数学。可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对学好数学何其重要!
曹培英老师在讲解如何让学生理解运算符号时,用动态演示的方法揭示符号指代的运算含义。以小学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符号为例。
加号的演示:先出现一横,再移来一竖,以显示“合并并”“添上”“增加”的意思。
减号的演示:从“+”里拿走一竖,表示“去掉”“减少”的意思。
乘号的演示:将“+”转动45度成“×”表示特殊的加即同数连加。
曹老师用洗练的文字,形象的图示法清晰地解读了小学数学运算符号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轻松记住相应运算的含义。
关于创新意识
曹老师在书中提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读完此文,我深刻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逾越常规,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经历猜想、验证等探索的活动,从而获得经验与感悟。这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经过程。
正如曹老师在书中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思辨,敢于突破束缚,敢于向课本与老师发出挑战。
书中举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摆小棒的操作过程,总结了三种算法(如下):
有一位学生说出了第四种方法:先7-3=4,再10-4=6。教师一时吃不准这种算法是否巧合,于是回应道:嗯嗯,你的答案也是6,试着换两个数算算看。接下来,师生共同试算了一题,结果正确。但教师仍没想明白其中的算理,于是坦言,这种方法老师也没想到,让我再想想。待下课时,老师终于对学生别出心裁的算法做出了解释:
13-7=(13-3)-(7-3)=6
在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减去一个数(这个数就是被减数中的个位数),差不变。
个别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全班同学欢欣鼓舞。教师的坦诚、谦虚是对学生挑战权威的最佳褒扬与鼓励。
一节课,一辈子;一句话,益一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与灵感。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感谢曹培英老师对十个核心词的精彩解读,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以此为方向,将今日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努力走出认知与教学的误区。以理论知识为引领,不断摸索,勤于实践,努力打造出更加灵动、出彩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