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词。《花镜》里说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向来是高洁刚直的象征。《诗经》云:“梧桐生矣,于彼高冈;凤凰生矣,于彼朝阳”,梧桐是凤凰栖息的良木,正像贤臣能吏是君主倚重的对象一样。梧桐树雌雄异株,雌雄同生同老,同生同死,所以梧桐也是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是鸳鸯和鸣的背景。
“梧桐相待老”,孤生之桐就显得挺特殊。
《尚书》记载“峄阳孤桐”,孔安国为《尚书》作传,说“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就是说峄山的南坡,有孤生的梧桐,制成的琴瑟声音清越,。后人也常以“孤桐”指琴。
历来咏“孤桐”的诗人不少。
唐代诗人雍陶有一首《孤桐》“疏桐余一干,风雨日萧条。晚岁琴材老,天寒桂叶凋。已悲根半死,复恐尾全焦。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在这里,孤桐所传达的是寒门士子渴望被发现、被赏识,呼唤知音的心声。王安石又能怎样自出机杼,借孤桐言自家心声呢?我们来看这首诗。
第一句,“天质自深深”,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这句表面写孤桐高大标直、枝繁叶茂,清荫如盖的天然美质。实际上是一击两鸣,王安石老实不客气的表示:我王安石天资天赋异禀。没错,王安石是学霸——安石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二十二岁进士及第(第四名哦);王安石是政治天才——二十多岁任鄞县知县,初显政绩;熙宁变法,更是被梁启超誉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王安石是天才文学家和诗人——王安石文好,就连微博体的《读孟尝君传》都被称为“千古绝掉”;王安石的诗自成一体,“半山体”。王安石特别会玩“集句诗”——从现成的诗中,选取现成的诗句,集合成新诗。这个游戏玩不好就成了“百补破衲”(乞丐服),王安石却能把集句的《胡笳十八拍》写得浑然天成,“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这样的本事,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天质自森森”啦。
二句,“孤高几百寻”。“孤”字既写孤桐独立不倚之态,也是王安石孤独心境的表现。在整个熙宁变法中,王安石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时时会感受到孤独与冷漠吧,所以才会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那样的句子吧——在那样肃杀的严冬,在无人关注的墙角,孤独地开,孤独地落,那梅花与梧桐是一样的孤独啊。“几百寻” 极言“孤桐”之“高”,这一句化用谢朓“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实际上是在讲诗人志存高远,他少年时期随父宦游,了解民生疾苦,立志“矫世变俗”,这在他的《登飞来峰》中表述得更明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啊。
三句“凌霄”紧承“孤高几百寻”,凌霄,大概是指封建时代士人位极人臣的状态吧,伴君如伴虎,有几个人敢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王安石“不屈己”——坚守内心的原则,屡次进言,希望神宗不畏流俗、心怀天下,哪怕被迫辞职,也在所不惜。
四句“得地本虚心”。“得地”,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沈约《高松赋》中“郁彼高松,栖根得地”。得其所哉却不骄狂,不忘本,虚怀若谷,勤勉忠诚,兢兢业业。
颔联对仗工整,表现的是“孤桐”在“凌霄”“得地”的顺境中不忘初心,奋发有为的积极进取之态。
颈联又承“得地”,写孤桐“岁老根弥壮” ,是反雍陶之意而为之——你说“岁晚琴材老”,咋就老了呢?我是老当益壮啊!“阳骄叶更荫”,骄阳似火,梧桐叶子越发浓密,给人们一片清荫。这一联写“孤桐”在“岁老”“阳骄”的逆境中老当益壮、越战越勇的英姿。改革的路上没有坦途,由于新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以司马光、韩琦为首的旧党屡次上书劝谏神宗废止新法,司马光更是几番与王安石论战,太皇太后、太后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王安石也数度离职、罢相。王安石一生都为改变北宋冗兵冗政、积贫积弱的现象,为实现富国强兵的大宋梦而努力着,他自己生活节俭,不修边幅,被时人批“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每当想到王安石在这样的逆境中高诵“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我眼前便仿佛出现了堂吉诃德面对风车,挺枪跃马,冲锋陷阵的画面。这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调的堂吉诃德式的英雄,有着不可动摇的信仰,满腔热诚、充满实践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海涅曾为堂吉诃德善心流泪、震惊倾倒,我们不当向王安石这位英雄致敬吗。
王安石毕竟不是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他是天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明知不可为二位值得拓路者,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他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面对“汹汹然”的政敌,他用诗的语言唱出他的忠勇——“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孔子家语》记载,舜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里是说政治清明之时,皇帝像圣君舜一样,希望解决民生疾苦,那么我就心甘情愿被砍斫,被雕镂,制作成五弦琴,让明君去抚琴吟唱《南熏曲》啊!
这个“愿”字令人动容!这个字蕴含着一种精神,中国士人两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为家国天下而献身的精神,是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曹植的“捐身付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是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王安石生于1021年,王安石这株孤桐快1000岁了,希望他还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