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之前,喜欢看鸡汤文,想把自己活成是一个积极向上,努力生活的的姑娘。爱收拾屋子,喜欢看书,有些小兴趣爱好诸如此类。
其实我自己知道,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阅读时没有及时做笔记的习惯,从头看到尾,如同看流水账。有时觉得收获颇大,但没多久便遗忘良多。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找方法来解决。
兴趣爱好很多,基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不精通,运动也不能一直坚持,败给各种拖延症。
确实喜欢打扫整洁,依然经常找不到东西,家里维持不久又开始乱糟糟,然后又花费至少半天时间去收拾,接着继续乱又继续收拾,如此循环......
这其实是一种看似充满正能量,实际却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混沌状态的生活。
转折点是今年6月份的一天,微信公号上看到一期关于整理收纳的免费微课,想了解科学的整理方法是什么样,于是便报名参加了微课,课后,然后决定按照课程所讲来重新整理家里。
最先收拾的是一个收纳柜,它一般用来放一些家里的购物袋,各种打折囤的洗衣液,洗发水,洗洁精之类的物品,根据所学整理方法,要把家里各区域物品按类别整理,确定物品数量,一收拾发现家里的这些东西至少一年之类都不用买了,还扔掉了不少过期物品,整理完毕,成就感油然而生,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花了近一个月的空余时间,每天下班回家有空收拾,周末也收拾,把各区域各类物品做了取舍,留下心动的,需要的,舍掉不心动的物品后,最后屋子达到了我的理想家愿景——在自己喜欢的物品包围下生活,房子舒适整洁,餐桌上只放装饰的鲜花或者干花,和方便拿取的纸巾、水杯;沙发、茶几上空无一物;角落里有为精心养护的家里提供氧气的绿植,屋子里各处能自由呼吸。
某一天晚上加班过程中,收到右先生发来的微信:下班回到家里,干净整洁,都是你的功劳啊!心里一阵暖意,要知道,得到这样的结果并不容易,开始我说学整理时,还发生过争执,他觉得整理是件简单的事,甚至没必要学,耗时耗力,还不如用那个时间来看书,现在,他的享受到了整理带来的环境改变,慢慢也积极参与整理中来,知道把物品归位。而我也觉得每天在自己亲手打造的家里生活,带给家人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家不再是回来睡觉吃饭的地方,顿时觉得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最神奇的就是这次用正确的方法彻底整理之后,家里不会再变轻易乱,生活各方面也悄然变化着。
习惯上规律有序:每天晚上睡觉前,清理杂物,物品及时归位,在玄关放好第二天需要带出门的物品;早上起床,花不到5分钟时间,把被子铺好,窗台整洁;后来右先生说想在家吃早餐,我们便在家弄些简单的早餐,豆浆,杂粮粥,烤面包等,从容的在家吃个早餐,到出门之前还能有时间看几页书。
衣物上精简:夏天衣服精简到搭配一周五天不重复,包包鞋子分别留俩,对我来说足够应对日常生活,出门直接前穿已经搭配好的衣服,拿需要带出门的东西,不必慌乱。
经济上省钱:知道自己所拥有物品后,购物欲望大大降低,不再随便买买买,还把整理出来的一些不再心动的书籍,放在咸鱼上和网友交换到我我想看的书,省了一笔买书的费用,我们还商定以后有合适书可以继续交换。
精神上更爱自己:整理中竖立叠衣服的方法,要用手去触摸衣服,轻轻把衣服扶平,这个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用心的对待自己物品的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心也跟着柔软起来,不自觉对待留下的那些物品小心呵护,从而也开始从心底觉得应该好好用心对待自己,关注自己,让自己吃健康的饮食,锻炼身体,穿心动的衣物。就像日剧《我的家空无一物》里主人公麻衣说的:我只留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好保养,为长久使用而用心维护。
思想上专注:外界的干净,内心的平静,生活精简,专注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经过取舍,晚上空余时间除了锻炼之外,目前空余时间都留给读书来增加知识储备,值得精读的书做思维导图读书笔记,摘抄,写读后感,并且开始思考30岁以后想过生活
想起2015年的一则新闻,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出现因为会做家务而上榜的日本著名的整理收纳咨询师近藤麻理惠,看,把一件整理事情做到极致,也能让它变成一门学科,影响全世界的人。
而根据“釆铜法则”,整理应该属于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情,只要开始整理,就能看到家的变化,自己心境的变化,整理理后还会发现总会有新的方法替代以前的,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所以,在我看来它是一辈子值得学习的事情。
三毛曾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感谢29岁遇到整理,爱上整理,让我能够从容面对3字头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