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时间沉溺于舒适区。
以自己为圆心,自己的手为半径,开始画个圆。你会发现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这个圆圈里。
这个圈,叫作舒适区。
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温水煮青蛙。
在大学宿舍这种集体化环境,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组队打游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待着,这种“舒适区”一旦建立,你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地爱上周围的墙,恋上这舒适的小屋,从而不愿意飞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2.长期处于体制化的环境中.
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说,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这种现象在这个社会中很常见。比如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她毕业后去了一家私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有规律无意义,只有周末,才像被赋予了灵魂一样,一番打扮后逛街看电影去了。
我跟她聊过体制化,她告诉我,我这才不是体制化,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时工作的,而且我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很规律很努力的。
我说,那工作一年了,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她想了想,说,你别说,好像还真没有。
就像李尚龙书中所说:“我其实不赞同年轻人刚毕业就走进写字楼的一个办公室参与写字楼政治,我希望他们能多出去看看,哪怕这个业务很累很忙需要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最好不要刚毕业就用青春年华在办公室建造起一个舒适区,然后让这个舒适区一点点地残害着本应躁动的青春。”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电影《七号房的礼物》中那只被监狱防护网拦住的气球和那对父女渴望自由的眼神。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奋力去追求着自由,而我们已经有了这么自由的躯体,难道不应该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吗?
3.忙起来多好,闲下来更累!
我去过很多小城市,也去过很多大城市,逐渐明白,为什么小城市的年轻人宁愿选择在大城市忙死,也不愿意在小城市安逸地生活了。在北上广,哪怕他们累到半死,成天加班辛劳,也要豁出去闯一闯。
有一句话叫忙里偷闲最可贵,闲只有在忙碌后,才是有意义的,一直闲着的人,反倒不会那么开心。
就像一个刚跑过5公里的人,忽然让他躺一会儿,会觉得很舒服。可一整天都躺着的人,让他一直这么躺着,他只会更难受而已。
长辈总是告诉我们,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稳稳才是福,却忘了现在这个世界变动得太快。那些成天无所事事整日求安稳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淘汰,看似安稳的日子,在变化飞快的世界里,才是最不安稳的。
何况,父母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才说出“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段话,若连世界都没看完,就想谈平淡,这样的平淡,或许只是平庸罢了。
我越来越明白:那些清闲的日子,其实才是最累的生活。
所以,忙起来,世界才是你的。
4.还有就是天天刷某音某手短视频以及天天沉迷于游戏导致注意力越来越差。
这样的年轻人数不胜数,还别说年轻人,我老爸老妈也喜欢刷短视频,久而久之凡是有空余时间就拿出手机打开短视频。由于有时候我爷爷奶奶跟他们说正事,他们都会走神。总是引起我爷爷奶奶的不满。
对于在年轻人中刷短视频只是“饭后甜点”,时间充足他们会选择来一局王者荣耀。在大学里面,尤其是专科学校上课开5V5的不在少数。大学放学后就会回到宿舍打开电脑,玩电脑游戏。很少有同学买电脑是不玩游戏的。
其实,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病。这种病,已经在互联网社会迅速蔓延起来,它叫“手机综合征”,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独立思考,而且被信息牵着走,迷失方向,接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说几个症状,看你中招没:
1.你是不是总是产生幻觉有人找你,发现没有,一有时间就打开微信、微博刷着?
2.你是不是更喜欢看短视频,而不喜欢文字的东西?
3.你是不是更喜欢阅读短的东西,比如公共号的文章,而读不进去长的东西,比如小说、历史、哲学?
4.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需要别人反复确认你才能记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已经超过五个小时?
好了不说了,如果你中招三条以上,这种疾病就在攻击着你的中枢神经,逐渐占据你碎片化的大脑,正在让你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笨蛋。
知识爆炸的今天,互联网给人带来了太多的便利,帮人利用了许多鸡肋时间,这些资讯、信息、热点大量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可是,这些东西很难变成能帮助自己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是需要长时间地深度总结、撰写、思考才能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