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十分感谢学长给我的这次分享心得的机会
前些天在公交车上看着窗外突然想到学长的教学法,思如泉涌,可那时又懒得动手,现在又来静静思索,花费时间还丢失东西,真是太划不来。看来做事还是要及时。
没有上过其他书法老师的课(学校大课除外),不敢说学长的教学方法多么独特,不过也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而且在之前跟老师学习吉他或者说在学校学习都没有遇到这样细腻的方法。
我发现,学长的在教学上不停的在做加减法,我把这定义为加减教学。下面请听我慢慢道来。
关键是我学艺不精,跟随学长学习的时间也不算长,自己总结的东西又少,空有想法而肚子里又没货。所以我现在只能凭着记忆杵着去。
我是从篆书直接转到行书来的,在我自己看来,学习篆书比行书更简单。因为我有时候不太爱思考,思考多了容易饿,周末早上不吃早餐都没什么,平时上课或者来学长这写字十点就饿了。所以我是每节课把学长的要求都记录下来,按照加减的方法去进行大量的练习就够了。
我先来聊聊这个篆书,我写的是邓石如的篆书千字文兼有一点李斯的峄山刻石。
写篆书总的一些特点是修长,圆转,瘦硬,对称,参差,关节,直线与曲线的转换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行笔流畅且具有一定的速度。这样听来写篆书还是有点困难的,毕竟要做到的点还挺多的。我记得我练习了大概三个星期才入了门槛,这三个星期没有做笔记真是遗憾。学会了篆书笔法入门之后才开始有记录。下面是我的一些简单的笔记。
3.31日 1丶 长笔画一定要挺2丶注意收笔动作笔尖要弹起来,不能着急
4.20六 1丶结构不能散了
4.27六 1丶不够放松,太过拘谨,缺少狠劲
5.11 1丶起笔收笔太多方笔2丶空间的舒放与留白3丶线条要绷住
5.19 1丶框框的接线2丶长线条中段部分的挺
3丶空间的留白
5.26日 1丶笔画太细 不能描
6.2日 行书的感觉写篆书
其实你从我的笔记可以发现,学习篆书的整个过程都围绕着把握结字的留白与空间和学习笔法。因为我记得学长说过,他让我们学邓石如的篆书而不学李斯的篆书,是因为邓石如的篆书之于李斯在笔法上有了突破,因为不是专攻篆书,我们取其笔法就够了,而李斯的篆书容易写散,邓石如相对更容易入手。
在学习时,每次的练习,长线条不够挺,学长让我加上这一点,那我这一个星期把线条写挺就行了都不用思考,结果写的有点刻意不够放松,学长让我减去这个,加上书写时的狠劲。这样细腻的加减教学,确实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很舒服。
这样你就可以发现有些人换帖快有些人为什么稍微更慢。因为每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样。有些人学苏轼只是入个门,两个星期就换了帖你不能说他爱他。有人写的像泰山金刚经,缺少灵动,就可能要写段时间书谱,加点灵动减点厚重,再写回自己钟意的帖。学长不停的给我们做加减法,这是很有用意的,除了一些他自己的教学理念外还是希望我们的路走的更宽。所以在正确的方法下下的功夫是不会白白浪费的,
写行书就没这么简单咯。你知道的,写多了篆书,毛笔的弹性用的少,写行书就很麻烦。先来看一看我的笔记。
我刚开始是先写的苏老爷子的
6.16日 1丶未入门,太过江湖2丶写行书劲不能松,要有连贯性3丶把字写小
6.23日1丶切笔和出锋2丶不要太包住,要区别篆书3丶写小,写精致4丶手腕要灵活
接下来换了书谱
7.1 转笔的提按
7.8 1丶 章法,牵丝2丶笔画的方向感
7.9 笔尖提的不够
7.10 换锋
我想这种在一个帖中或者一个书家中不停做加减,是为了掌握技法方面的一些东西,减少被上一个帖造成的一些在这个帖上不适合的影响,丢掉自己不好的习气。
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加减的模式,但我发现这是很不容易的,至少现在我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我的功力不够支撑我的想法。
我认为提高自己的眼界是很重要。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眼界?我记得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学写毛笔字。大家都写楷书,毛笔老师就叫我们自己去买一本楷书字帖练。左右对比了一下我买了一本柳公权,因为他的是字真漂亮。也没人教我,我就自己对着写。你们应该都知道他的字,很方,因为那时候我只在乎字的形状像不像,我根本写不像,写的又难看。还对着字帖上面那种一个双勾,里面有虚线带箭头那种教你怎么写的,我也写不像。是的,我就在这个字形上面消磨了我对书法的热情。对于没有跟着老师学习过书法的人,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只拘泥于字形。后来我就学吉他去了,也没早点遇到学长。
我想学长的眼界是很高的。这么些天,我们从第一节课的线条的特性,之后了解不同朝代的书风,从章草到今草涉及到皇象张芝索靖二王张旭怀素庭坚允明,从汉隶魏碑小楷到唐宋元明清。学长带着我们开拓了眼界。我们知道书法发展的一个大致脉络,我们了解了古朴一路的钟繇,秀美一路的二王,丰腴一路的颜真卿等等这些书家。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书家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是能够运用加减在自己的书法上最基础的,虽然这还是很粗略介绍的是远远不够的,但这恰恰给我们了一定的方向。我想我们大部分人在学长的带领下,都大致找到自己所钟意的书法家或者古人的那些优秀的作品,
我想在艺术上的眼界离不开审美。中国画在审美上注重传达对象的意韵,而西洋画重神似。大海是蓝色的天空是蓝色的给我们一种舒朗开阔的美感体验,而西方人则认为蓝色是苦和忧郁。不同文化背景生活阅历的人面对同一个对象有着不一样的美感体验。
每个人在审美上的着眼点都不同,苏轼的题西林壁写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对象都会在美感上产生偏差。
有人说要想提高审美至少得去看点美学方面的书。于是去年看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差不多是看一篇忘一篇,我那时候觉得这东西根本没什么用处,只能记得朱光潜有这么一本书。后来我想了想,单看理论而没有结合实际对象去加以思考分析想象不忘光才怪。
闻一多先生的新诗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即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给你三个词你就可以有很宽广的想象。音乐代表着节奏韵律,有的音乐给人以潺潺流水般的柔和,有的音乐给人以塞北烈马般的铿锵急促。绘画有水墨画般的寥寥几笔和大量留白之间的协和给人以无穷的意韵,有泼墨画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建筑美有苏州园林的诗画也有哥特式的孤独,等等等等的这些给新格律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当你了解了不同的理论与思考想象分析之后,把这些元素加到到书法上才是最不容易的。类似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样子的元素如何在书法上体现出来。人说弘一法师的字有禅意,八大山人的以画入书,北宋书法文气十足。
上面几段都是介绍的一点理想,就像王国维人生三境界里的那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心中有数,才好去做加减。
我们毕竟是学书法,还是得要学会感受书法的美。还是得坚守书法,不停的读帖,思考,揣摩书家创作时的一个状态。我现在还是读不懂帖,只能理解一小点点,就像当时学古代文学老师要我们背项脊轩志,背离骚,背项羽本纪,背苏轼,背李白,背杜甫。﹉﹉﹉现在能慢慢理解老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了。星空下的我们看漫天闪耀的星辉,微风吹拂着我们稚嫩的脸庞,我们抬头望着天说着今晚夜色真美,月儿羞着脸任凭乌云遮面,我们享受着这般美好,尽管你钟意的是那颗星而我记住了的是这颗,尽管你闭着眼心不在此。
到这还是先打住吧,努力学技法吧,好好听学长的话吧。用学长的语气来说,没有技法上的东西一切扯淡。
学长说过写大字容易散,我这篇文章有点宽泛有点散。不过这几年的学习当中,没有哪个老师的课或者哪个老师能让我这个写作文编不出来一张纸的人能写出来稍微多一点东西。季羡林先生说文章最重要的就是真实与自然,这确实是我这段时间所想说的一些话。
谢谢大家能耐心听完我这边的浅言片语,能给我批评指正最好了。最后还是得感谢学长给我们营造这么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各位可爱的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