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挺羡慕我家小孩的,可以随心所欲的看很多书,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有很多喜爱的绘本;徜徉书店或者图书馆,亦可以看上大半天的书。而我小时候,我是那么的渴望看书,却不能像今天这样畅快淋漓的看书。有一次公司里组织读书会,一个同事讲到她年少时在亲戚家看到的杂志《山海经》的看书经历,突然觉得跟我年少时如饥似渴地想看书的愿望是多么的相似。我曾经有一年暑假,在我大姑姑家发现家里有一柜子姐姐们曾经看的书,其中也有《山海经》,还有《民间故事传奇》,一些电影和武侠小说的“小人书”,让我收获颇多。
80年代初,我们镇上只有一家新华书店,所有的书都是摆在柜台里和里面的架子上,不给人随意翻看,营业员可能是国家铁饭碗,态度也不好,随你爱买不买。那些书,在我看来像“贡品”一样的供在那里,只能远观,不能手翻,除非,花钱买下来。我最早接触到的读物是《故事会》,我爸爸是《故事会》的忠实读者,每期都买。我并不识字,但是书上有图画,尽管是黑白色的,我也看的津津有味的。我和邻居家的小孩,我们看着《故事会》上的漫画,两个人轮流发挥自己的想象,编故事,一轮又一轮,我们在自己的编的故事世界里,乐此不彼。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家里人给我买了两本儿童画册,彩色的,具体内容我忘记了,当时周围的环境父母们文化水平都不高自己不看书更不会给孩子买“小人书”,而我骄傲的拥有了自己看的书,我非常开心,但是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在我家玩,弄坏了书的封面,我伤心了好几天,父母也只是安慰我,但没有给我买新的书。
上小学以后,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新学期语文书发下来,我基本上一个晚上就可以把所有的课文都读了一遍了,实在是没有书可以看,而我又是那么的喜欢看书。那个和我一起看《故事会》的小孩,后来随父母在北京上小学了,二年级放暑假回来,带了一本《安徒生童话》。我央求她借给我看,她怕我没时间陪她玩,就说让我三天看完。我欣喜若狂的把书带回家,连饭都不想吃就在那看书。当时识字不多,很多字不认识,我边查字典边看,效率非常低,一个晚上才看了两三篇。三天结束了,还有很多没看完,我央求她再给我看几天,她说先陪她玩几天再借我看。在痛苦地等待了两天后,她终于把书又借给我看了。那时夏天电力不足还时常停电,我只好就着蜡烛看。好不容易终于看完了,还的时候真的是万分的舍不得,真的是意犹未尽啊。
我父母在很忙的时候,一般都来不及做早饭,给我钱让我去街上吃早饭。那个时候米饼和菜包是1毛钱一个,肉包2毛钱一个,面条6毛钱一碗。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我父母给我2毛钱买两个包子或者两个米饼,我通常只买一个;碰到父母心情好的时候,会给我6毛钱去吃面条,那我就买一个肉包。我把吃早饭剩下来的钱攒起来买书看,我清楚的记得小学时代的杂志《小学生》4.5角,《作文》,7.5角。靠着早饭零花钱,除了买便宜的杂志,还买过《成语故事》的厚书,贵一点的杂志《少年文艺》1.2元.........
但是我攒的这些钱,还是有些书买不起。五年级的时候,一个同学,外号“企鹅”,不知道从哪里借到了《上下五千年》,我翻了几页,相当喜欢,请他借我看几天。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不借给我看,书的价格是我两个星期不吃早饭都买不起,无论我怎么求他都不肯。我当时是小组长,每天有个任务就是帮助语文老师检查小组里同学们背诵课文,有一个很顽皮的同学,这个顽皮的同学初一的时候被选拔为体育特长生去了其他学校。他那时课文怎么都背不出来,又不想让我跟老师打报告。他知道我很喜欢看《上下五千年》,于是灵机一动,不知道用了什么威胁的手段,让“企鹅”同学把书借给他三天,然后转借给了我,我违心地跟语文老师说我们组的课文背诵全部过关了,大家达到了“双赢”,哈哈。
再后来我上初中零花钱多了,父母给我的零花钱可以买很多想看的书了,他们也很支持我看书。邻居家有个比我五六岁的女孩,放假没事就到我家里来看书。后来她跟我说:“姐姐我现在语文成绩居然很好了,就是这个暑假天天来你家看书的效果。“我听了甚感欣慰,读书使人进步啊。
虽然我现在并没有因为读书出人头地,也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业,但年少时养成的读书习惯至今依然有,但愿也能影响到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