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以后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下面一些情景;

一:一个患者做牙根管治疗完成后,一般我们的沟通方式大概如下:……您这个牙烂了神经后,因为比较脆,比较容易裂掉,建议做个牙套或嵌体,防止治疗的牙齿裂掉。而另一个沟通场景是:……您这个牙烂了神经后,因为比较脆,有80%(据有关资料显示)的可能性裂掉,建议做个牙套或嵌体,防止治疗后的牙齿裂掉。假如你是患者,哪种沟通方式会让你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两个方式,后一种只切入了一个“80%”。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碰到过,氧化锌安抚过程中一直没疼痛,但后来正常充填后,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发生牙髓炎。这种情况,有的时候从医学角度来说也很正常,并不是说我们的过错,但有时患者就是不理解。假如我们在正式充填前,加以说明下“现在保神经后,牙齿虽然不痛,但不能保证100%就能保住,一般有90%的可能性保住,另外还有10%的不确定性,可能以后还会疼痛,可能还会要烂神经”(医学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性)这样是不是患者就更理解了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包括一些补牙,烤瓷牙,种植牙的使用寿命的问题上,我们对患者所提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切入一些具体的数据,如在正常使用前提下,树脂补牙5年保留率百分之几,烤瓷牙10年保留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