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我们与阿Q精神(180517李雨轩)


            人,还是需要一点阿Q精神的。

    再读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阿Q正传》。这样一篇长文读罢,我在感慨的同时也开始琢磨,这样被人唾弃而终落得悲惨下场的阿Q,他身上的精神,是否真的一文不值。于是左思右想,还是觉着当代的人们虽说活得清醒,却也还是该有一些阿Q精神的。

首先,需要给阿Q精神一个定义。在鲁迅先生的书中,这是一种自我麻痹,逃避现实的心理。阿Q在书中几次挨了打,几次吃了亏,也只是靠着这种阿Q精神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活着。鲁迅先生的描写也很有意思“儿子打老子,这个世界真不像话。”将这种自我催眠,描写得这样近乎荒诞而毫无逻辑,于是就塑造了书中麻木愚钝的阿Q。可是或许从另一个角度看,阿Q精神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起码正是这种精神,使阿Q在过着旁人看来潦倒不堪生活的同时,支撑着他自己活下去,给他活下去的勇气。起码正是这种精神,使阿Q被人胖揍了一顿之后并没有满心怨恨或者自暴自弃。阿Q是有奴性的,是逆来顺受,麻木到赢了赌局输了钱,连自己是否被打了都不清楚,可是他身上精神的某一点,仅凭支撑他活下去的那一点,就是当代人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同时,不能丧失的信念。

或许在当代,我们重新给阿Q 精神下一个定义,并不完全像书中的阿Q那样,而是学着在清醒的同时,心灵不被挫折或遗憾占据,不平躺在生活的低谷拒绝向上,阿Q精神可以在当代变成一种信念,一种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决心和意志。我相信正是这种意志,帮助了许多我们看来的成功人士,撑过最难的时光。即使生活完完全全陷入了黑暗,无尽的,旷远的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也要坚信有光,坚信一定可以到达对岸。

我曾读到过季羡林先生的留德日记,季老在德国留学时,有几天他居住的小镇正被轰炸,先生与当时的几个同伴被困在防空洞里度过了很多个日夜,中途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先生在日记中提及,那几天感受到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绝望,身边的同伴也快支撑不住了,一个人身在异乡,又赶上战争,无助感无力感蜂拥而至。可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只是等,只是拼命活下去,季老先生写到,当时什么都不想,就是坚信一定可以撑过去,用全部的力气活下去。这样绝望的状况下,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究竟还能活多久,只是凭着心里的这个念想,于是他们撑了过来。这正是当代阿Q精神的一种体现,所以说人在绝境中,有时候,还是需要这种阿Q精神的。

当代的阿Q精神,不计对社会的麻木与对自己的麻痹,而是以一种正面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阿Q的自我满足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摒弃那些荒诞的逻辑,阿Q精神仍能为现代的我们使用。这样的阿Q精神,也正是我们说的一种信念,一种支撑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所以说,当代人,在保持清醒的同时,总是需要信念,需要动力,需要一点当代的阿Q 精神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