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经典《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
这是定位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台湾后的翻译版,由台湾刘毅志翻译而成,刘毅志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广告理学硕士,终身从事广告传媒工作,曾担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编译了广告学著作十余种。
刘毅志在开篇《译者序》里面认为“定位观念”是继上世纪50年代瑞夫斯所提的“独特的销售主张”以及60年代奥格威所倡导的“每一任广告都应该是品牌的长期投资”之后,对“广告策略”最具“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认为“定位”不仅仅用于广告,肯定的认为“推而广之”可以适用于政治、宗教、组织或个人的各方面都可以适用。
这说明定位什么呢?根本上是针对所有目的者的心智发起一种“标签式的粘贴”一旦贴上,很难撕掉,这对于自己想要的某种标签或给对手贴上某种标签是一种竞争之道。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定位之说,尚在思想萌芽阶段,因公开撰文反对著名媒体巨头RCA、电器巨头通用进军电脑主机市场,跟当时电脑行业内最大的公司IBM展开竞争,时隔两年后,1971年,通用电器和RCA退出电脑主机市场,宣告失败。这一预言的成功让定位理论初展光芒,成为当时广告思想的激烈讨论主题,正反之说皆有。
1979年中国确定改革开放之后,这本书以及定位理论的思想随着台湾产业进入中国,被有识之士捕捉到它的伟大,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定位学习热,如今特劳特的定位衣钵已经传给了中国一位来自湖南的邓德隆,里斯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也传给了自己的女儿劳拉以及一位中国云南人张云,而中国学习定位理论热也产生了大量的学习组织,诞生了一大批定位品牌。
《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这本书是“重新认知心智力量”的启蒙,谁曾想,多年以后,星火燎原,催生了中国大地新一代的营销观念的转变更多是因定位理论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