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其二)

第二部分

小时候我对“小城市”是没有概念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熟知的这个城市就是全世界,那时候并没有读过哲学书籍,也没有读过王阳明,更不知道他说过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那时觉得“进城”便是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事情。第一次对“世界”之外的城市有所了解,是在课本上读到沈从文的《边城》,才知道世界可能比我想象的还要大,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自己是那只困守在井底的青蛙,区别在于以前是因为无知,现在是因为知道。

工作原因也在一些一线城市生活过几年,但不知是不是因为我这人一直活得没心没肺,所以那些在大城市生活的日子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回忆,以至于我想写写那几年的日子都无从下笔,脑子里闪过一些零星的片段,实在没有什么价值。

前些天从西安回来,夜深人静时我独自坐在窗前,轻轻抚摸猫儿,在心中对比西安和临沂的不同,或者说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不同。西安很大,人很多,历史底蕴很深,这都是看得见的,我想说说那些看不见的。

记得以前和西安的朋友打电话,我说下午六点半下班,朋友惊讶于我下班这么早,那时我不理解,这算早吗?现在我明白了,夏季西安下午七点四十分的天空还是大亮的,而临沂已经进入了夜晚。

走在西安的街头,入目所及的是行色匆匆的人群,好像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散步”是一种奢侈行为,我没见到。后来去到商洛,晚饭后在商洛的街头溜达,是一种与西安截然不同的感觉,我想这可能就是人少带来的闲适感。没有那么多人,没有那么多车,晚风轻轻吹拂着衣衫,在这样的街头散步是一种难以与人分享的愉悦。漫无目的地走着,想着些心事,不知不觉便从长街的这头走到了那头,无人关注,也无人打扰。曾经幻想过最幸福的事情,便是在这样的街头这样的夜晚,与伴侣携手散步,现在虽然是我一个人在走着,也算是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在西安那些天,朋友恰好不在,尽管如此,那么忙的一个人还是不忘每天关心我玩得怎样,适时给出一些建议,得知我到了商洛,赶在晚饭前给我打电话,嘱咐我什么东西好吃一定要尝尝,虽然后来一样也没吃上,但心里依然是暖的。在我看来,开始几天的关心已经算是尽了待客之道,如果朋友关系分亲疏远近,普通的朋友关系也就那样了,至于事无巨细地帮你安排行程,就是更好一些的关系了。朋友做到这个地步,我挺知足的。

人多机会就多,大城市适合奋斗,小城市适合养老。

其实大城市和小城市并没有好坏之分,或者说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没有并没有区别,有区别的那个地方住着的人群,以及那群人的民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追求的是金钱,那去大城市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追求的精神,这就不好说了。

在《明朝那些事》的末尾,作者用很长的篇幅写了徐霞客,那个用了一生去游山玩水并写下《徐霞客游记》的人,并用一句话概述了他的一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