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二征二败
按说隋炀帝应该深刻反思,消停一阵,可这位能折腾的仁兄偏不,充分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613年正月便下诏征集兵马钱粮,三月出征。
这便是二征高句丽。
这一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攻打辽东城时允许诸将“便宜从事”。但去年取得大胜的高句丽士气极高,隋军连攻二十余日都没有攻下。
正在这时,一件影响隋朝国运的事件发生了,迫使隋炀帝不得不退兵。
杨玄感造反了。
杨素有七个儿子,杨玄感是长子。
他体貌雄伟,骁勇有力,善于安抚部下,每次作战,身先士卒,呼叫叱咤,时人称为项羽,是关陇集团贵族后裔的代表之一。
隋炀帝继位后,在打压关陇集团贵族的同时,大力提拔山东和江南士族参与朝政,如裴矩、裴蕴、虞世基三人都跻身“五贵”,导致关陇集团的不少官二代官三代大权旁落,心生怨恨。再加上杨素形同被逼而死,杨玄感更是恨意多多。
杨素死后,隋炀帝曾对近臣说:“假使杨素不死,我也要杀了他全家。”杨玄感知道后,心中更是不安。
杨玄感作为关陇集团的一员,显然也掌握了权力更迭的密码。眼见隋炀帝穷兵黩武,滥杀重臣,失去了多数关陇贵族的支持,缺乏安全感的他心中不免活动起来。
杨素生前十分欣赏李密。受父亲影响,杨玄感和同为关陇后裔的李密关系十分密切,曾对李密说:“皇上疑心太重,运数必不长久,日后中原发生变乱,不知咱俩谁先谁后?”李密回答说:“两军对垒,呐喊冲杀,使敌人胆寒,我不如你,但招揽驾驭天下英雄,攻城掠地,你就不如我了。”可见杨玄感很早就有谋反之心了。
608年,隋炀帝西巡张掖,返回时经过大斗拔谷,晚上遇到极寒天气,士卒冻死了一大半,马匹牲畜死了十之八九。
大斗拔谷在今天的甘肃省明乐县的扁都口,位于祁连山脉中段。
这里是大西北,以天气复杂多变闻名,2021年5月份,甘肃白银举办越野赛,出发时还是天气大好,选手们都穿着短裤短袖,结果中午天气突然变化,导致不少人在山上失温,造成了21人遇难。
隋炀帝这一次也是如此,虽然当时已经是农历六月盛夏,但是天气反复无常,导致死伤惨重。
杨玄感想趁乱偷袭,刺杀隋炀帝。叔父杨慎劝说:“朝中众臣的心还齐,国家还没乱的迹象,不可胡来呀。”杨玄感惦量一番,放弃了。
后来杨玄感见朝政渐渐紊乱,国内民心不稳,起义频发,隋炀帝的猜忌之心日重,朝中文武百官又大多是父亲的门生故吏,便开始与弟弟们谋划废掉炀帝,立杨俊的长子秦王杨浩为帝。
613年,机会终于来了。
隋炀帝二征高句丽,命杨玄感在黎阳(现在的河南浚县)督运粮草。
杨玄感大权在握,决定造反,便时常截留船只,不按时发运粮草,想让隋炀帝的部队断粮挨饿。同时将弟弟杨玄纵、杨万石从辽东前线召回。
他派人谎称来护儿造反,占领了黎阳,宣称:“我既富且贵,一无所求,现在不顾破家灭族,只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而已。”
苦难深重的百姓闻讯而至,数天内便聚齐了十多万人。可见隋炀帝有多么不得人心。
客观来看,当时杨玄感是有些优势的,他掌握粮草,当时民不聊生,有粮就不难招到兵。
他是关陇贵族后裔,对官二代官三代有一定的号召力,起义之后,很多官僚子弟纷纷投奔,如名将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观德王杨雄的儿子杨恭道、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等。
黎阳位于南北交通要冲,永济渠自此通往涿郡,扼制着隋炀帝的补给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如果他能善用优势,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
亲信李密闻讯而来,给他出主意:上策是趁皇上远在辽东,距幽州一千里,南面就是大海,北面是强大的蛮夷突厥,中间只有一线辽西走廊和国内联系,情势十分艰难凶险,若是率领大军,出其不意,长驱直入,北据蓟县(现在的北京),夺取临渝(河北抚宁县东榆关镇),扼住咽喉,将隋军堵在关外,后退不得。高句丽一定会趁机攻击,顶多十天半个月他们就会粮尽崩溃,用不着流血就会抓获隋炀帝;中策是西入长安,控制潼关,据守险要,号令天下;下策是就近攻打洛阳,但洛阳戒备严密,若是百日内不能攻下,援军到来,结果就不好说了。
这是个十分精到的分析,如果杨玄感采用李密的上策的话,大隋可能就改朝换代姓杨了,因为隋炀帝二征高句丽时,四十万的隋军已是全国的主力,消灭了他们其它的势力都不足为虑。如果采用中策并且成功,至少也能平分天下,甚至依仗关中地利,还可能进一步逐鹿中原。如果采用下策并且成功,也能成为一方诸侯,可以据此进一步扩张。
但杨玄感的部队主要是平民,缺乏训练,战斗力可想而知,并且即使这样,兵力也嫌不足,难以同隋炀帝的四十万精兵抗拒。
更重要的是杨玄感不这么想,他虽然野心很大,但思路清奇,说:“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现在百官家属都在洛阳,先拿下它,就会动摇对方军心,而且大城就在附近,不攻下来怎么能够立威?”
这种水平的人,有点类似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领兵冲锋可能适合,但实在不适合造反这等最需谋略智慧的活。
目光短浅,胸无大局,岂有不败之理?
杨玄感选择了离黎阳不到300公里的洛阳。
然而就是这最保守的策略,杨玄感也没能成功,他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东都留守樊子盖。
这是个狠人。为官清廉谨慎,不收受贿赂,以仁政闻名。这一点深受隋炀帝欣赏,多次夸赞,不断给予赏赐,即位后更是将一直外放的樊子盖调回京师,在二征高句丽时让他留守洛阳要地。
他治军严格,一听到杨玄感叛乱的消息,立即下令进入战备状态,命河南赞治(相当于洛阳市副市长)裴弘策迎击叛军。不料裴弘策不敌逃回。
当时樊子盖从地方调回中央不久,东都很多官员对他不大感冒,不够尊敬。
战争时期,令行禁止才能打胜仗,手下的人不听话,这仗还怎么打?
攀子盖拿出了狠招:杀鸡骇猴。你裴弘策不是打败仗了吗?杀!
樊子盖丝毫不留情面,将他斩首问罪。
国子监祭酒杨汪对他稍有不敬,樊子盖拗劲上来了,也要杀他。
杨汪一看势头不好,急忙跪下磕头谢罪。
樊子盖不为所动,直到杨汪磕出血来,才释放了他。
洛阳震动,全军上下没有不怕的,将士们都不敢抬头看他。
大家都听话了,可以了,樊子盖整军成功,指挥部队利用坚固的城墙,组织起了顽强的抵抗,坚守一月有余,最终等来了援军。
隋炀帝听说杨玄感叛乱,大为惊恐,急忙撤军回攻。
杨玄感腹背受敌,只得放弃洛阳,选择西攻长安。
如果他能成功,也还有救。但昏聩糊涂的他经过弘农宫(在今天的河南三门峡西陕县附近)时,听当地父老说这里兵力空虚,粮食很多,便留下攻打弘农宫。
李密苦劝不听,结果三天后仍未攻下,追兵已近,只得向西奔逃。到了河南灵宝县附近,遭遇多路隋军,激战失败,只得让弟弟杨积善杀了自己。
隋炀帝大肆清除造反分子,将附从者杀了三万多人,其中被冤杀的占了十之六七,流放了六千余人。一时间人心惶惶,众臣不安。
杨玄感叛乱虽然很快平定,但影响极大。
它分裂了关陇集团,动摇了贵族集团对隋炀帝的支持,大大削弱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杨玄感起兵之前,农民起义局限于山东、河北等地,规模较小,不足为患。杨玄感起事后,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迅速发展到河南、山西、江淮、岭南,甚至隋朝的大本营关中地区也燃起了战火,起义规模越来越大,直至转变为全国性的大起义,给各路英雄豪杰带来了机会。
第四节 机会来了
二征高句丽时,杨玄感的二弟杨玄纵担任虎贲郎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旅长,三弟杨万石担任鹰扬郎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团长,都随军到了辽东前线。
二人接到哥哥密令后,去和兵部侍郎斛斯政商量。
斛斯政和杨玄感关系很好,杨玄感起兵后两人曾有秘密勾结,斛斯政听说两兄弟要去黎阳,于是利用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便利,安排二人从辽东前线逃亡南下。
他是国防部副部长,大角要角,战争时期,安排个把人逃亡,还不是易如反掌?
两人经过怀远镇时,被在此督运粮草的李渊发现了,于是密报给隋炀帝。隋炀帝由此及时得到了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一查之下,杨玄纵、杨万石兄弟逃跑,十分震惊,于是下令追查,斛斯政心中恐慌,就投奔高句丽去了。
隋炀帝调兵遣将征讨杨玄感,同时,他还想到了弘化郡(今甘肃庆阳)留守元弘嗣是斛斯政的亲戚。
这里是潼关以西,关陇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元弘嗣又手握重兵,这样的人若是被杨玄感策反就麻烦了。
军情十分紧急,李渊又告密有功,隋炀帝暂时放松了警惕,命李渊飞马前往扣押,并代替元弘嗣担任弘化郡留守,主持关右诸郡的军事工作,以防杨玄感西进。
此时的隋炀帝,焦头烂额之下,不得已打破了以前用人的禁忌,开始给予信任的关陇贵族大权,包括军权。
正是这个职务,让李渊彻底翻身了。关右诸郡有十三郡,从潼关以西,包括关中、河套和陇右地区,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隋朝疆域,都在李渊的控制之下。
这里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还记得那个权力更迭的密码吗?周、秦、汉、隋都是从这里出发,进而征服天下的。
而今,这里交给了李渊。李渊显然也不单纯,史载他在此“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
就是说他趁机广交天下豪杰,树恩立德,收买人心。
李渊大权大握,职责只是防御叛乱,还有必要“素树恩德,结纳豪杰,众多款附”么?
没有。
那么问题来了,而今天下大乱,李渊这么做,究竟意欲何为?
稍微有点警惕性的人都会浮想联翩。
如果说杨坚时期的李渊对姨父尚有感激之心,隋炀帝初期,李渊对这位表弟会心有不满、愤懑甚至怨恨,那么最晚到了这时,李渊已经比较明显的表现出不轨之心了。
我爵袭唐国公,父、祖累世荣显,年纪轻轻就在皇帝身边历练,后来外放三地刺史,论出身、论资历、论年龄、论经验、论能力,哪一样不具备?只是因为你皇帝的猜忌防备之心,才让我十多年原地踏步,仕途迁转,难以前进,时不时还要忍受你的羞辱。
如今我已四十有七,黄土埋了大半截了,还有什么看不透、想不明白的?你还要我对你死心塌地,感恩戴德,可能吗?别看我长得丑,一副“阿婆面”,平时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一副成不了大事的样子,我只是小心翼翼,不想惹祸而已,岂不知我也是“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如今机会来了,我怎会放过?
据记载,就在613年,有个叫宇文士及的人,在涿郡遇到了李渊,两人一个是隋炀帝的女婿,一个是隋炀帝的表哥,或许有这层亲戚关系,又同是关陇贵族的出身,两人很谈得来,互不设防,倾心结纳,曾“夜中密论时事”。
至于两人夜中密论的是何时事,史书语焉不详,只说后来李渊做了皇帝不久,宇文士及前来投奔,提起了过往的这段交情。
宇文士及原话是这样说的:“臣早奉龙颜,久存心腹,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后于汾阴宫,复尽丹赤。自陛下龙飞九五,臣实倾心西归,所以密申贡献,冀此赎罪耳。”高祖笑谓裴寂曰:“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
宇文士及的意思是说:“我早看出来你有帝王之相,心里一直记着,以前在涿郡,曾经和您在夜里秘密议论天下大事,后来在汾阴宫的时候,还向您表露过这番心情。自从您当上皇帝,我就一心想着来投奔您,所以我才献上金环,来向您赎罪。”李渊则笑着对裴寂说:“这人和我讨论天下大事,至今已六七年了,你们这些人都在他的后面。”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渊的不轨野心,最晚这时就已经有了,远远早于在晋阳时与裴寂、李世民等人的密谋。史书说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首谋,实在误人不浅!
宇文士及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隋朝大将军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的弟弟,杨坚很欣赏他,把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许配给他,由此他成了隋炀帝的女婿,封为驸马都尉,又提拔为尚乘奉御,就是供奉皇帝车马出行的负责人。
李渊担任殿内少监的时候,两人就有深交。后来宇文化及要杀炀帝,考虑到他和隋炀帝的翁婿关系,所以瞒着这位亲弟弟。
李渊起事后,曾召他前来,他派家僮绕道到长安表明忠心,并秘密献上金环。李渊非常高兴,说:“我和士及以前共过事,他现在献上金环,是要来投奔的意思。”
隋炀帝死后,宇文士及和哥哥宇文化及率军逃到魏县(即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形势十分紧张,宇文士及劝哥哥投奔长安,宇文化及不听。
宇文士及见局面凶险,便主动要求到济北(现在山东省长清县)征督军粮去了,不久宇文化及便被窦建德抓住杀了,济北豪强劝宇文士及发兵攻击窦建德,他不肯,便投奔李渊去了,于是便有了上面这段对话。
由此可以看出,隋炀帝有多么不得人心,连自己的女婿也怀有二心。
这件事还说明,李渊人缘好,善于搞关系(这是太子党的普遍特征),容易让人掏心掏肺,连皇帝的女婿也能搞得定。
最重要的是,他不冲动,一贯隐忍,城府极深。因为他虽有野心,却从不向人表露,瞒过了所有的人,包括隋炀帝。
这是李渊留给我们的第四个印象,城府很深,有野心但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