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朋友圈无意中发现“儿童读写三十讲课程”申报通知,点开细看,原来是著名教育家魏智渊老师主讲,看看里面的内容,正是我需要的,马上报了名。对于魏老师,我是从新网师知道他的,去年我学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所用的教材就是魏智渊老师写的。新网师的学员们也经常提到他的“老魏茶馆”,于是对魏老师产生了崇敬之情,并渴望得到他的指导。学完初级课程“儿童读写三十讲课程”之后,我在我们学校、兄弟学校会议及新教师培训等场合,都重点介绍了这门课程,倡仪更多老师加入学习。我觉得这个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很有实效的培训。这也非常契合我一直以来主张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学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初级课程结束后,我拿到了合格证,特别开心。看到中级课程报名的通知后,果断地选择了“自由写作”和“整本书共读”课程,阅读和写作是我一直以来重点推动的两项教学举措,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渴望得到专业的指导,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学校学生读写项目的开展。
对于“阅读和写作”,可以说从自己刚入职教语文不久,就感觉到它的重要性,并努力实践着。特别是在2008年成为“生本教育”实验教师以后,班级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没有做过“练习册”之类的练习,没有进行单元测验,用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每周出一期班报,最后坚持出了69期,学生作文大量发表。
但是,现在学了“自由写作”课程,回过头去思考,发现我那个自由写作内容很局限,更多地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以及生活中的观察、叙事,至于自由写作中提到的“评论、论文、演讲稿”等实用性文体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很不够。
所以,每学一课,我都特别虔诚,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听完课后,我甚至会反复听。每天自己有写作的习惯,所以,每听完课,必定要用自己的话把讲座内容梳理出来,发表在简书中。所以当听到魏老师讲的第九讲《摘要与简述:一种新的读书笔记写作》这一课时,我眼前一亮,原来自己经常在做的听课梳理是正确的。当学生那一次听完黄朝东老师的讲座要写观后感时,我不再要求学生像以前一样写读后感了,即一定要写读到哪里有什么感受了,而是按照魏老师讲的用摘要与简述的形式梳理整个内容。学生反映,这样写更有内容可写,并且写完后,对整个讲座内容再一次进行了学习一样,印象更加深刻了,比传统的读后感有意思多了。
讲到写作,绝大多数的学生和老师都是有畏难情绪的。于我自己而言,之前学校一布置要交什么论文、总结之类的,就特别抓狂。自从2019年加入新教育实验之后,开始尝试每天写叙事,现在虽然还写不好,但是因为有了70多万字的积累,最起码不那么害怕写了。所以,正如魏老师讲的,要让学生不怕写作,会写作,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多写。
但是,如何让学生愿意多写呢?魏老师在《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中就围绕“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反馈”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讲解。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话题的选择,这个很重要。平时,我们命的题目是“生活中一件有趣的事”“学校里举行的什么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等,这其实就是魏老师说的教师腔、学生腔。而魏老师的命题包括“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故事,以及相应的思考;校园生活或班级生活中的各种故事,以及相应的思考;儿童在自身生活之外看到或听到的,例如社会热点事件;儿童自身内在的世界,例如情绪波动,或各种想象。”等,这些命题直接关联学生的生活,就是有一个“本我”在里面,激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说出真心话,在表达中明辨是非,自然而然地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那一周刚好班上发生了一件事。我因为有事前几天临时跟老师换了一节课,所以那一节课忘了及时去上,直到五六分钟后一个老师来叫我才反应过来。但当我疾步走向教室时,就听到教室内闹哄哄的,走到教室门口,更是看见了乱糟糟的一幕:有同学走位置,班干部也在讲台上跟他们嘻嘻哈哈,几乎没有同学在组织纪律,更没有同学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等。我一气之下,让那几个走位置的同学在讲台上站了几分钟,还很生气地训斥了他们好久。但是后来想,这样的做法又有什么作用呢?只是发泄了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对学生的不满的情绪而已,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内心应该没有丝毫的触动。学完这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写了对这件事的看法。学生有了很多话来说,有的同学描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有的同学提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比如当上课一两分钟后老师没到教室,班干部要第一时间去通知老师,另一个班干部可以临时布置一项作业让同学们完成,并组织好纪律。没想到,学生那么理性,有自己的见解。
所以,自由写作就是让孩子们写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魏老师说:“我们不是在教学生写作文,我们是在和他们一起共同生活。”要遵循的原则是“真正地关心、真实地表达、高质量地反复对话。”我很惊叹魏老师与他的学生们在那个村庄里聊学习、聊生活、聊时事,他们吐露真心,表达真实想法,魏老师真心地与他们回复交流。看了魏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真心感动,这就是一位真正关心学生的老师,一位与学生融为一体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还怕思想工作做不好?他们借助自由写作这个平台,自由驰骋,互通思想,真正实现在碰撞中明晰,在思考中提升。
从那以后,我也开始在学生的自由写作中写回复,试着与学生在心灵上达到共鸣,虽然有时太忙太忙,不能做到篇篇这样回复,但是我尽可能的做到每周有一篇会好好回复。这也得到了学生的回应,爱写、乐写的学生越来越多。
正如魏老师所说,现实中的关键问题不是学生不会写作,而是老师也不懂得如何写作,特别是一些实用性的文章,比如评论、演讲稿、观后感等。魏老师在第七讲《金字塔原理:高段学生自由说理能力的训练》中就介绍了说理文的结构。第一说理文要交待背景,并与读者建立起情感联系;(你在什么情景下表达这个观点?你的读者为什么要阅读它?)第二是界定清楚你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什么冲突?如何概括这个问题?)第三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你的观点;(尽量用一句话清晰地表达)第四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述;(在可能的情况下,遵循事不过三的原则;并确保论点之间遵循“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第五论据与论点保持一致;(要检查你的论据是否经得起推敲。)第六是重复问题及论点。(照应全文,也可延伸进行号召)。
原来说理文是有一定的结构模式的,掌握了这种模式,我们就可以很顺畅地写好一篇篇的说理文,包括老师和学生,并且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那天晚上,我就按照这个结构写了一篇关于“学生严重违规,学校应不应该让孩子回家接受教育?”的说理文(附录在文后)。发现有了这样的结构,自己的思路就清晰很多了,并且读者也能很快地读懂你的观点。
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写这样的说理文。比如,让学生写“小学生是否需要拥有手机”“你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等文章,虽然不是写得很好,但是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会有意识地去提炼自己的观点,并寻找具体的事例来佐证。我想这就是思维的训练吧,多几次的训练,应该慢慢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
掌握了魏老师所讲的“金字塔原理”,即首先中心论点(结论先行)然后分论点(言之有物)再就是论据(不超过七条),包括组织思想方法: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演绎顺序,以及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等原则,会发现,不管是写论文,还是评论文章,又或者是演讲稿、观后感等,都是相通的,只是因为读或听的对象不一样,而有所改变。写到一定程度,达到运用自如的时候,就会慢慢忘了这些固定的结构,而是如魏老师在写演讲稿中那一讲所说:“重要的是你真的拥用好的故事与思想。因此不要花太多的时间用于营销,而要花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生产,也就是要有高品质的生活与思考。”我想,这和新教育所说“要做的精彩才能说的精彩”一样的意思。
《自由写作》的课程是学完了,我也带领学生进行了半年多的练习,但是我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说只是粗略地接触了一下,“自由写作是以人为中心,是对作文能力的一种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地实践、记录和反思。努力与孩子好好生活,与整本书共读、电影等课程相互关联,通过好话题的选择、用心地反馈、发表公众号等方式激发学生写的动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