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6 沉默有时候不一定是金

            写这篇文章前,内心已积攒许多多日未下笔的愧疚,说到底,还是精力没分配好且毅力不够。

      71.“沉默有时候不一定是金”,这是今天上课时,我给孩子们讲的一句话,只因他们过于习惯“沉默”。

      在疯赶教学进度,终于迎来最后的“难忘小学时光”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我竟然有了两种奇怪的错觉:好像上周才刚学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六下的每一课都仿佛过电影似的,不知不觉,尾声悄然而至;最后一个单元“回忆往事”板块阅读材料的两篇文章《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两年前我虽然也教过,不过觉得就是两篇文章,这次再读起,竟觉得这两篇文章格外地入心,唤起了我读书时光关于老师的很多美好回忆。

      两篇文章中关于孩子对老师的那种依恋、信赖和受到知识美的熏陶后的格外满足、得到赏识后的故作镇定实则激动不已的情态……写得真是太好了,想着这也一定能唤起孩子心中很多关于老师的回忆,对照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他们也一定有很多话愿意说。于是便提了一个很开放的问题:划出文章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或者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原因或想法?

      在孩子们默读时,我看到很多学生都划了相应的句子,基本也是能打动我的地方,因为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所以同样感同身受。我在心里想着,接下来,孩子一定有自己想说的话,无论多少,长短,只要说出他们真实的心声、感受或是类似的回忆就好。

      时间到!全班竟然只有符佳佳和谭壮多两位学生举起手,我有点小小的失望。听完两个孩子的回答,虽然简短,但我依旧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不着痕迹地完善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问:“其他同学也都划了,谁还愿意说一说呢?”,小孩们彼环顾左右,竟然无人举手,教室就这样静了约半分钟,很静,我并没有表露出生气,只是在等待,孩子们却在犹豫,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信息是:这么安静,谁谁谁都没举手,我也不举吧,这种静的感觉好像不太好!

      半分钟过去了,我觉得这节课的交流可以暂时搁在一边,下节课再进行。此时,必须得给孩子孩子们上另一堂“课”了。脑子里突然冒出羊丹丹讯飞语记的昵称:沉默是金。

      丹丹是班级里成绩最牛、理性思维能力最强、为人低调无比的学霸,从五年级我接手这个班,就从没看见过她穿裙子、也从没主动发过言,但答案永远已经写在了她的眼睛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沉默是金”成为了她这个学霸信奉的真理。

        我说:好吧,既然大家都不想说话,那就听老师来讲吧,先不看书了,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在讲故事前,我想先表达一下对刚才大家看旁边人不回答问题,自己也保持沉默行为的看法,一句话送给大家:沉默有时候不一定是金。

      接下来,我讲了上一届自己带的学生吴彩绮如何从一个不敢发声的小女孩,在一次训练中,被我激励过、激将过,在笑声与泪水中成长为实验小学优秀的小主持人;讲了我自己如何从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讲话语无伦次,不断躲避,错失锻炼的机会,到后来的觉醒和受到学生吴彩绮事件的启发,开始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经历……(语言太啰嗦,不宜发散讲)

      学生听得很认真,教室里似乎更加安静,除了我的声音……故事末了,我再一次重复了那句话“沉默有时候不一定是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在不该沉默时选择沉默,久而久之,你会成为周围世界里可有可无的透明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变成透明人是极为可悲的,你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与别人交流,反之,等你某天很想表达自己时,就会发现大家已经不在乎你的存在、你的想法,或者你已经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如果你试着克服胆怯,把所谓的“丢脸”之类的东西扔一边,一次次锻炼自己,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感,并会慢慢爱上这种感觉,想要一次比一次表现更好,成功有时候是成功之母。”

      羊丹丹的头低下去又抬起来,教室里那一双双眼睛里有光在闪动。

      我确定的是他们懂了故事,内心已有所触动,对最后的劝告可能似懂非懂吧!

      这节课我没上成课,却又给学生上了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课。有时候想想,知识性的东西可能他们会很快忘记是哪个老师在哪节课教的。但是,一个道理、一次触动可能会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就像《老师领进门》里那位会把诗编成故事的老师、就像《作文本上的红双圈》中不吝啬红双圈的老师那样……


    晚上,几个孩子就此事写了说写作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