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于熊逸书院
11
佛陀深知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灭的过程,佛法也不例外,为了使佛法的传播尽量晚一点坠入坏、灭的阶段,他为佛法钦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分别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合称“三法印”,也有加上“有漏皆苦”的,合称“四法印”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其实就是“缘起性空”的正反两面。所谓诸行无常,“行”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无常”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概念,说的是万事万物都不稳定,忽生忽灭,忽聚忽散。
从最切身的问题来看,生老病死就是无常的体现。有一部《佛说无常经》专门针对这个问题,有几句话说:“有生皆必死,造罪苦切身。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这些话很通俗,意思是说人生既然如此无常,就应该专注于佛法修行,妻儿老小都要舍弃,钱财更没必要留着。
这话虽然既伤感情又有点强人所难,但早期的佛教徒真的都在这么做。
换做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果有人说会永远爱你,不要相信他(她),因为爱注定是无常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他(她)这一刻的许诺也许完全发于真诚,也真的相信自己会做得到,但你依然要知道这份爱注定会变。
广告里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谎话,根本不存在任何“恒久远”的东西,连佛法也不可能“永流传”。如果爱你的人送给你一颗钻石,你在感动之下相信了这份爱,那么用佛教的概念来说,你这是陷入了“常见”,错误地认为有些事物是恒常不变的。现在测试你一个小问题:如果他(她)不爱你了,离你而去,你从此再不相信爱情,这是不是就合乎佛法真谛了呢?
正确答案是:这是不对的,你虽然脱离了“常见”,但又陷入了“断见”的误区。爱情还是有的,他(她)不爱你了,又去爱了别人,你这一刻心灰意冷了,看不到别处或将来还有别人真诚地爱你。一切都在因果齿轮的啮合当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绵延无尽。“常见”是道路左边的深坑,“断见”是道路右边的深坑,你必须小心翼翼地走在道路正中,也就是佛教所谓“中道”。
12-四大皆空
所谓“四大”,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分别是地、水、火、风。你可以把“地”理解为“土”,把“风”理解为“气”,和中国的“五行”比较一下,多出来了“风”,但少了“金”和“木”,两者都把“火”当成了一种物质,而不是物质在燃烧当中的现象。
“四大”共有四种作用,分别是持、摄、熟、长(zhǎng);有四种性质,分别是坚、湿、煖、动。所以万事万物才有了五花八门的形态和生老病死的变化。
“意识”出现了,而且不属于“四大”。在“四大”之外,还存在两种基本元素,分别是“空”和“识”,和“四大”一起合称“六大”。
这里的“空”,并不是“缘起性空”的“空”,而是指“空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都需要在空间里进行。“识”就是“意识”,人有人的意识,动物有动物的意识,意识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在“六大”当中,前五种都是物质性的,你应该还记得物质在佛教概念里叫做“色”,所以这五种物质性的基本元素属于“色法”,意识作为精神性的基本元素,属于“心法”。
你的意识能够主宰你的身体吗?显然不能。即便你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过是一堆“四大”的聚合,但你也没法随心所欲地让它们变换聚合方式,比如长出三只手,或者长成巨人。你可以重温一下那句“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你身体当中的“四大”各有各的行动逻辑,或者说各有各的因果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都不依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更有甚者的是,你能主宰自己的意识吗?显然也不能,一来我们每天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下意识下完成的,而即便是那些明显有意识的活动,也会受限于各种因缘条件,诸如生活环境、家庭价值观、教育水平等等。
所谓“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人作为“六大”的聚合并不存在,而是说“六大”的聚合体并不存在某个主宰。
前边讲过,聚合体在佛学概念里叫做“蕴”。“蕴”分为五种,分别是色、受、想、行、识。《心经》第一句说观世音菩萨在运用佛学智慧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说的就是这回事。“色蕴”是一切物质形式,其他四蕴是一切精神现象,全都受制于因果律,不能自主,所以在性质上都是“空”。这个“空”既不是“六大”当中的“空间”,也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指不能独立自存,不由自主的性质。因为不能独立自存,不由自主,所以普通人以为的“我”只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在佛学概念里叫做“假有”,可以翻译为“虚幻的存在物”。
今天谈到“四大”、“六大”、“五蕴”和“无我”这些佛学基本概念,你需要记住《金光明最胜王经》的一句话:“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
13-
佛陀的回答就在《佛说箭喻经》里,而且佛陀一股脑把以上所有问题都回答了。
那时候有一个叫摩罗鸠摩罗的人对佛陀不太满意,认为他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总是避而不答,诸如世界是不是永恒的、无限的,生命和身体是不是同一种东西,人死后还存不存在?摩罗鸠摩罗越想越想不通,决定找佛陀纠缠到底,非要问个清楚不可,否则就退出僧团。
佛陀在这样的逼问之下,给出了一个盖棺定论式的回答,简单来说,好比你被一支致命的毒箭射中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当然应该是保命,而不是去费心调查射箭之人的种族、身份、姓名、肤色以及他那张弓的各个部件的材质与制作方式。就算搞清楚了那些问题,对给你解毒救命也不会有任何益处。人生如此短促,赶紧修习佛法都来不及,别去胡思乱想那些有的没的。
佛陀的这个回答,就是很著名的“毒箭之喻”,而困扰摩罗鸠摩罗的那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终极问题就这样被悬置不论了。悬置不论,在佛经里叫做“无记”,“无记”的问题一共有十四个,合称“十四无记”。昨天留下的那些问题,还有一个同样重量级的问题,“成佛解脱之后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状态,是生是死还是既生又死或者非生非死”,全部这些,都属于“十四无记”,你就别指望佛陀能给出明确答案了。
一言以蔽之,佛陀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只关注脱离苦海的修行,对宇宙的终极问题不感兴趣。
现在请你找出一副围棋,把黑子和白子随机撒在地上,然后你仔细去看,你会看到黑子和白子的错杂会形成一些奇妙的图案,可能是猪狗牛羊,可能是牛鬼蛇神。我们看世界,总会这样深度脑补的。你需要用力眨眨眼睛,换个姿势,再想想“五蕴”和“六大”的道理,你会突然发现:哪有什么猪狗牛羊,哪有什么牛鬼蛇神,只不过是一些散乱的围棋子嘛。从某个角度看到的猪,换个角度,再和旁边一些棋子关联起来,猪就消失了,却多出来一棵大树。
现在,请你想象自己站在一座广场上,你看到身边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然后,你用力眨眨眼睛,歪一下头 ,想想“五蕴”和“六大”的道理,再运起“不净观”的神通,你会发现广场哪有什么人,连你自己也没有,一切的一切,只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基本元素而已。你把某一堆“六大”的聚合看成自己,把另一堆“六大”的聚合看成张三或李四,其实换个姿势再看看,原先的轮廓消失了,新的轮廓又出现了。你自己也好,张三李四也好,都只像是围棋子使你看到的猪狗牛羊、牛鬼蛇神之类的幻象,所有这些幻象都是你脑补的产物,真实存在的其实只有一个个散乱的围棋子,或者说,其实只有一个个基本元素而已。
当你发现你自己也好,别人也好,其实只是幻象,人生的无穷烦恼马上就能解决一多半。首先你就没有烦恼,因为所谓烦恼,不可能独立存在,一定是“某个人”的烦恼才行。如果你这个人不存在,你的烦恼当然也不存在。烦恼不存在,你造的恶业必然少很多。
烦恼和恶业是高度相关的。我们因为有追名逐利的烦恼,经常不择手段,很有限的利益必须是“我的”才行。是我的,就不能是别人的。我们因为有感情上的烦恼,经常会伤害我们的爱人和情敌,配偶和孩子必须是“我的”才行。是我的,就不能是别人的。有不少世俗的哲人因此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只要消灭了私有制,人就没有这些烦恼了。另一些哲人更进一步,认为即便消灭了私有制也消灭不了人的私欲,因为私欲才是万恶之源。
怎么才能消灭私欲呢?我们已经很熟悉朱熹的办法了:“存天理,灭人欲”,但佛陀的办法才是真正釜底抽薪的办法,把“我”彻底消解掉了,不但没有了“我”,就连“我”和“他人”的区别也消解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烦恼和私欲不用特地去克服就已经没了着落。
《金刚经》通篇都是佛陀和须菩提的问答。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一切生命,无论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总之只要是活的,我都能帮它们解脱成佛。但你要明白,我虽然解脱了无数的生灵,其实谁都没有得到解脱。”
须菩提很困惑。佛陀用一句话做解释,这里直接引用原文:“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话在《金刚经》里反复出现,你如果不明白“无我”的道理和这个道理引发的难题,那么这部经典无论读多少遍也读不懂。《金刚经》所谓“我相”,就是“我执”,也就是普通人对“自我”的理解。《金刚经》要你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你对自己、他人、众生都不起分别心,对寿命的长短也不起分别心,一言以蔽之,把大家都看成散碎的“六大”和“五蕴”。《金刚经》说只要你做到这些,就能解脱成佛了。佛陀只是为了沟通的方便,又受制于语言的模糊性,才不得不借用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概念。你可以回忆一下前边讲过的《金刚经》经典句式:“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今天谈到“十四无记”的来龙去脉和《金刚经》里边“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经典命题,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被佛陀悬置不论的终极问题终于免不了成为佛教修行的争议焦点,不同的解决思路产生出不同的佛教宗派。
14
用《贤愚因缘经》和《金刚经》来做对比分析,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修行和轮回有没有主体,如果有的话,主体是谁或什么,这是佛学世界里最棘手的两难问题。
请你想象一下,你已经在“无我”的基础上理解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涵义,这时候忽然来了坏人,把你的钱全部抢走了,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如果坏人不仅抢走你的钱,还砍断了你的手脚,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觉得你“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首先,如果你觉得“你的钱”被抢走了,这就大错特错了,说明你还没有破除对“我”的执念。既然“无我”,当然也就没有“我的……”我们借用语法概念来说,如果没有了主格,作为和主格相对的宾格也就没意义了,依附于主格和宾格之上的所有格自然也没意义了。既没有任何东西是“你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我的”,所以就连“抢劫”这回事都是不成立的。那么,所谓坏人抢走了你的钱,这只是俗人基于“我执”这种误解而脑补出来的幻相。
你还可以想想看“钱”到底是什么东西,纸币也好,金币也好,无非也是“四大”的因缘和合,不恒存,无主宰。如果你能看透这一层,你就明白了佛教概念里的“法无我”。对这个概念我们先不深入讨论,继续看看眼前的问题。
如果坏人砍断了你的手脚,你现在应该想到,这句话的表述方式本身就有问题。你应该套用《金刚经》的那个经典句式:“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那么所谓坏人,其实不是坏人,只是为了表达的便利,不得已用“坏人”这个名词来称呼而已。同理,所谓“你”,其实也不是你,只是为了表达的便利,不得已用“你”这个概念来称呼而已。
所谓“你的手脚”,既然所有格不成立,手脚当然不是“你的”。进一步说,手脚其实也不是手脚,而是“四大”的因缘和合,是一个个的基本元素被那些缺乏佛学修为的人误以为是你的手脚。
如果你只是俗人一个,经历了钱财被抢,手脚被砍的事情,一定会有撕心裂肺的烦恼和痛苦,但只要你悟到“无我”的境界,一切依旧云淡风轻。
在《金刚经》里,佛陀现身说法,说自己当初被歌利王砍断手脚,如果当时自己的修为不高,有人相,有我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那就一定会心生怨念,谋求报复,但自己已经修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所以即便是遭逢这样的人间惨剧,也不曾心生怨念,谋求报复。
佛陀和歌利王的这段往事,《金刚经》只是一笔带过,由此可以推测的是,在《金刚经》的写作时代,这个故事应该流传很广,众所周知。今天我们在《贤愚因缘经》里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本,只是人物的译名不同。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内有一位仙人带着五百弟子在山林里边修炼忍辱的功夫。有一天歌利王到附近来玩,看仙人不顺眼,拔出宝剑要试试仙人的忍辱神功是真是假。歌利王先后砍断了仙人的双手、双脚、耳朵和鼻子,仙人每次都很淡定,说自己还能忍。歌利王终于崩溃了,但还是嘴硬说:“你说你能忍,空口说白话可不行,要拿点证据给我看!”按说仙人都被砍成这样了也无动于衷,这还不算最强的证据吗?但这个故事的逻辑有点超乎常理,仙人回答说:“好吧,我的忍辱能力如果是真的,就让我的血变成奶水,让我的身体复原。”话刚说完,他的血就真的变成了奶水,身体也真的复原了。歌利王这下服了,仙人就对他说:“等以后我修炼成佛,一定第一个度化你。”这位忍辱仙人,就是佛陀的前世,而歌利王,就是佛陀大弟子憍(jiāo)陈如的前世。今天我们看五百罗汉的雕像,排名第一的就是这位憍陈如,也就是歌利王的后身。排在憍陈如后边的四位罗汉,他们的前世就是歌利王身边的四位大臣。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佛陀的转世问题。今天的很多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什么问题,因为转世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了,反而“无我”的观念因为太烧脑,太远离现实,被人们淡忘了。但只要我们往前看,就会看到很多高僧大德都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作为“四法印”当中排名前二的两大法印,是区别正法与外道的核心判断标准,佛陀怎么可能作为“一个”人,在近乎无限的时间尺度里不断轮回转世呢?这岂不是意味着,轮回转世存在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而这个主体,也就是在“诸法无我”里边本不该有的那个“我”?
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修行和轮回有没有主体,如果有的话,主体是谁或什么,这是佛学世界里最棘手的两难问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