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雄好汉辈出的三国年代,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没有手握重兵诸侯的野心;没有英勇善战将军的武功,但却是真正决定天下局势的人。这些人都是各路诸侯的核心智囊,是真正的中枢神经,他们就是三国谋士们!
谋士简单来说就是出谋划策的人,深入地讲分不同级别,参与谋划,执行策略的称为谋臣;制定战术,设计献策的称为谋士;提炼战略,谋取天下的成为谋主!
所谓的谋士面临的处境千差万别,触发事件的表现各有千秋,展现出的智慧复杂多变,很难做出详细的排名,我们就从谋士的三个等级出发,看下三国各个智囊团成员的精彩表现!
谋臣方面,魏有荀攸郭嘉,蜀有法正蒋琬,吴有张昭顾雍
荀攸机智多谋,心思缜密,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执掌内政。荀攸运筹帷幄,魏国建立初期,被封为尚书令,百忙之中所著史书《魏官仪》流传于世。死后被追谥为敬侯。
郭嘉被曹操称作是自己的奇佐,《三国志》说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独创的“十胜十败”对曹魏的统治深远影响。可惜英年早逝,坊间传言“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曹操也感叹:若郭嘉不死,赤壁之战不至于惨败!
法正是刘备入川,进取汉中依靠的重臣,善于奇谋,《三国志》称赞他可与曹魏的郭嘉相媲美。法正去世后,刘备十分惋惜,连哭数日,追谥他为翼侯,法正也是刘备唯一追封谥号的谋臣!
蒋琬聪明过人,仪态轩昂,刘备入川后,调蒋琬任尚书郎;诸葛亮备北伐曹魏时,蒋琬筹集粮食,补充兵源,是最强的后勤保障。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统领百官,支撑起蜀汉的内政。
张昭是东吴的三朝元老,善于执掌内务,安抚百姓,在东吴朝野都有极高的地位,在孙权上位之处讨伐叛军,帮助孙权平定局势,唯一的污点是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
顾雍出身名门,精通郡县治理之道,历任会稽郡丞、大理奉常,领尚书令,所任之处政绩斐然。顾雍为人公正无私,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孙权尊敬。顾雍过世后,孙权亲自着孝服前往祭吊,赐谥号为“肃”!
综合来看,曹操开创大业较早,曹魏阵营的谋臣众多,各有所长;刘备阵营的谋臣们都是忠厚纯良之辈,深得民心;东吴阵营主要仰仗江东大族的声望与智慧,执政稳定。
谋士方面,魏有贾诩荀彧,蜀有庞统姜维,吴有鲁肃陆逊
贾诩被易中天称作“三国最聪明之人”,一生效力多位诸侯,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开启三国乱世;辅佐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却深得曹操敬重;审时度势劝张绣归降曹魏;最高明之处在于善于保全,最终位列三公,子孙后代也安享富贵。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为曹操制定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主张“迎奉天子”“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多次修正曹操的战术布局;面对吕布叛乱独自领兵保全兖州;为曹操推荐了郭嘉、荀攸、陈群等顶尖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功劳堪比大汉朝的张良!
庞统号为“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不仅能知人善任、治理地方,还能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堪称全才的庞统是真正的“谋士”,劝诫刘备对待事件只讲成败,不讲立场!彻底治愈了刘备的“道德洁癖”,终成一代帝王!
姜维文武双全,诸葛亮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是位至纯至孝的能人,诸葛亮把毕生所学倾囊相赠,姜维不负所望,"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继承孔明遗志,持续北伐,颇有诸葛亮的风范!
鲁肃被各种演义描述成老实巴交的泛泛之辈,实际正史中,鲁肃是可比肩诸葛亮的存在,初见孙权,进献榻上策,分析天下大势,建议孙权鼎足江东,坐观诸侯争斗。先灭黄祖,再伐刘表,利用长江天险择机称帝,谋夺天下。这个谋划策略成为江东后期发展的立国之本!
陆逊以柔弱书生,迷惑大众,实际上严谨仁厚,谋略深远,指挥吕蒙智擒关羽;火烧连营击溃刘备;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战功赫赫,最后官拜丞相,被孙权视作汤之伊尹和周之姜尚!
总结来看,曹操笼络到不少谋略大师,但是格局太小,人心不齐,难以成就统一大业;刘备主打感情牌,白手起家,靠着谋士们策划设计,有此成就实属不易;孙权少年英主,江东才俊频出,可惜眼界略小,未能更进一步。
谋主方面,魏有司马懿,蜀有诸葛亮,吴有周公瑾
司马懿是唯一能够让诸葛亮,这个公认的谋略大师,在智谋策略上感到忌惮的人。面对生性多疑的曹操,司马懿把忍耐练到极致;几十年后辅佐曹丕,成为最终诸葛亮一生之敌,坚守不出、忍辱负重,被戏称为“忍者神龟”,成功耗死诸葛亮,篡夺曹魏政权,打下晋朝根基,终结了三国乱世!
诸葛亮的智慧无需多言,谋略上隆中对一计定天下,奠定三国争霸主基调;军事上,指挥若定,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妙计冠绝群雄;创造上,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直接提升了蜀汉军队的远程作战能力;文学上,也有《出师表》、《诫子书》流芳百世。诸葛亮的成就和表现,成为历代谋士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
周瑜周公瑾20岁就统领大军,跟随孙策南征北战。之后辅佐孙权败黄祖、破曹仁,拿下整个江左地区,奠定东吴百年基业,成为一方谋主!周瑜最高光的时刻,当然是赤壁之战,一举改变天下局势,奠定三分天下之势,这是多少谋士都梦寐以求而终身不得的成就!
总体来看,三位顶级谋主中,周瑜遇到诸葛亮,感叹“既生瑜,何生亮!”未能领东吴更进一步;诸葛亮过度操劳,面临“扶不起的刘禅”,碰上软硬不吃的司马懿,无可奈何;士族出身的司马懿精通权力之争,长期对抗诸葛亮,坐拥军权,站在曹操打下的基础上笑到最后,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