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时候,女生宿舍总有个保留项目,那就是卧谈会。月明风静之时,宿舍熄灯之后,一群二十岁的女孩子们就开始叽叽喳喳,聊这聊那。
有一天我们聊起童年。室友来自山东的一个小村庄,她讲她的童年,是下河摸鱼、草丛逮蚂蚱、麦田里捉迷藏、大院儿里看星星,听得我好生羡慕,在黑暗中里眼睛发亮。
我是在小镇上长大的,童年在工厂大院儿里,没有什么关于自然、关于乡野的记忆,一直心存遗憾。
幸运的是,在这个夏天,我得以穿行乡间,看水听风。我去了两个村子,南京栖霞区的桦墅村,南京溧水区的石山下。夜宿西瓜田旁,酣睡小木屋中,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少女们一起。
【她们在一个王国】
这是李老师一篇文章的题目,她说的“她们”就是我们,王国就是我们的王国——百城,一百个城市生活的人。
百城是自由撰稿人李婧(就是我们的李老师呀)发起的“100个城市生活的人”集体写作计划,以微信公众号“零點de故事”为依托,聚集了一大批天南海北的作者和读者。
去年八月,我无意间关注了“零點de故事”,开始读很多城市的故事,开始了和百城的缘分。
八月底,我读到一篇文章《芜湖,我守着它旧旧的味道》。芜湖是我喜欢很多年的演员赵薇的故乡,所以芜湖这个地名我很熟悉。读到这篇文章,读到作者业业的故事,芜湖在我心里似乎变得立体起来,变得真实起来,不再只是一个地名。
多亏了抗战胜利70周年,9月初,我们都获得了三天假期。我想去芜湖看看,看看这座长江边上的小城。我给“零點de故事”留言,加了李老师的微信,李老师给了我业业的微信。业业特别热情特别暖心,给我手写了芜湖两日游的攻略,我保存至今。
得知我是一个人旅行,业业就说带我一起玩儿。业业和她的妹妹陪我这个陌生人逛了一整天。
芜湖博物馆里,业业讲了很多这座小城的历史,讲芜湖的山、芜湖的水、芜湖的老街、芜湖的名人轶事;她们带我去福禄巷、去杨家巷吃芜湖特色的小吃,梅花糕、凉皮、小高米线、老奶奶牛肉面,都是老字号店铺,这座城市如此念旧;她们带我去赭山公园,她们常在这里散步、读书、爬山,业业怕我走累了,我们在她最常坐的长椅上休息,这是她最熟悉的家乡呀,好像每一处都有故事。
了解自己的家乡,骄傲又客观地述说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抵也是一个人对于故乡深深的爱和依恋吧。
在赭山公园的长椅上,业业把我拉进了百城的微信群,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王国。
百城的群里有200多个人,群里什么都聊,画画、书、写作、旅行、音乐、电影、广告、服装、股票、爱情、婚姻、工作、孩子、人际关系,什么都聊,什么都能聊。这其中的大多数人都素未谋面,却有一种莫名的信任感。这一群人不问出身,不问出处,随时随地地聊聊生活,说说意见,分享喜悦,分摊悲伤。
百城有很多有趣的、坚定的、富有生命力的人。
李老师自不必说了,我们看着她特别坚定地在拼,做着最喜欢的事情,一步步越来越好,上豆瓣头条、签专栏、出版新书,现在回到家乡溧水,在村庄里写作;高老师从3岁起学画,一直画了三十年,免费教百城的小伙伴画画;88年的小伙子孟起,每周往返于苏州和南京之间,深入自己的村庄,记录了十余位桦墅村的老手艺人,传递着宝贵的匠人精神和淳朴的民风,发起了一场关于记忆与技艺的摄影展……
百城,多得是,热气腾腾的人。
【桦墅村】
孟起发起的摄影展是5月28日在南京栖霞区桦墅村开幕,大家在百城群里约起来,要一起去桦墅村看展。李老师也是摄影展的联合发起人,她和花花也会去桦墅,就为我们策划了一场两天一夜的乡野之行!
周六早上,我们七个姑娘在南京南站汇合,叫了滴滴去往桦墅村。车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少,我们真的进村了。
我一路都在感叹,这个村子建得太好了,平整的柏油马路,路两边树木葱翠,绿树上栖着小鸟,鸟鸣声不绝于耳。
我摇下车窗,大口呼吸着乡村的新鲜空气,四处张望。就在此时,我看到路边停了一辆车,有几个疯疯癫癫的少女在摇旗呐喊(此处是夸张手法),我大叫停车,打开车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过马路!
那车不就是李老师的车吗!那旗不就是百城的旗吗!那少女们不就是在群里刷屏等我们来的小疯子吗!
我们拥抱了她们每个人,李老师打完电话从车里出来,张开双臂拥抱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一个小粉丝,我害羞而又紧张地和李老师拥抱,然后略显激动地跟她讲我是怎样眼尖地发现她们,又怎样冲过来。
午间,我们在桦墅村吃午饭。姑娘们都到齐了,加上李老师和花花,十一个百城人。
菜不间断地端上来,各种鸡、各种鱼、村里的野菜、老母鸡汤、小鱼锅贴、青笋炒肉,每一个菜都好好吃,都是特别实诚的超大分量。
我们一边吃一边聊。从线上到线下,每个人都更为真实。聊期望与失望、顺心与不顺心、城市和乡村、故乡和他乡、美术班和毛概课……
我没有多讲话,静静听着,因为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李同学呀。我愿意去听,去理解,去给我的世界打开一个出口。
午后我们去摄影展的开幕式,孟起和李老师都有上台发言,讲故事、初心和意义,台上的他们闪闪发光,台下小粉丝们的手机摄像头也不停闪亮。
细雨绵绵,我们在桦墅村闲逛。一群女孩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有的撑伞,有的不撑伞,我们走走停停,拍一棵树,观察一朵花,抬头感受雨水的亲吻,低头看看路边的老母鸡,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用想,就那么走着,只活在这一刻,呼吸着清新自由的空气。
村里有个小书院,“嘤栖书院”,“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年轻人和小朋友在安静地翻书,有人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张望远方,窗外是田野和长堤,还有在嬉闹的一家三口。
如果每一个村庄都是这样,会不会每个人都想归乡。
【石山下】
与桦墅村作别,李老师和花花带我们去了她们的家乡——南京溧水。
我们去了一个村庄,李老师如今在这里写作、生活。它的名字特别美,“石山下”。
阴天,微雨,车开过蜿蜿蜒蜒的盘山路,我们进村了。
村子里都是石头盖的房子,老旧而整齐,配着大红的对联儿、葱绿的树木,有一种特别的美感。老奶奶搬了把木椅,坐在自家门前,笑着看我们浩浩荡荡地走来走去,像是看自家的孙女;有位村民大叔看到我们三个人撑一把伞,想要把自己撑着的伞递给我们,我们没有接过伞但是认真谢过他,心里满是暖意;好几户人家都大敞着门,饭菜的香味儿飘出来,谈笑风生间那动人的烟火气也飘了出来。
晚餐时间,李老师和花花带我们去吃溧水的美味。来了更多的人,坐了两大桌。
每一道菜都好吃,每一种酒都好喝,每一个人都笑得很真。人们陌生,也熟悉,心无芥蒂,在那时那刻,亦心如旁骛。
猪头肉和猪头骨是一起端上来的,看着惊悚吃着特别香;千里香臭豆腐的卤汁取自去年冬天自然熟烂的腌菜卤水;鹌鹑蛋是用荠菜汤煮好的,老母鸡汤和炒米简直绝配,山芋粉真的好吃到爆,几乎要被我承包……
每一种酒我们都要尝尝,乱喝,乱聊,随心所欲地一次次举杯,一次次欢笑。
夜里,我们住在刘教授创办的"有间堂”。一个超大的院子,木质的小道连接起八间精美的小木屋。屋后是一片西瓜田,院中是一颗颗大树。我们像是回到了大学宿舍,夜深了还不睡,穿着睡衣聚集在小木屋里打扑克。山东来的“老会计”邦尼把山东的扑克牌打法“保皇”成功地传播到了安徽、湖北、四川、陕西、江苏、内蒙古……
在蛙声中睡去,在鸟鸣中醒来。我好像听到,风里都有诗句。
从小木屋走出来的时候,李老师正蹲在地上看一只蜗牛向前爬,她三十岁了,经历过很多,仍然完完全全保有着天真与真诚,还有坚毅和孩子气。
李老师和花花带我们去吃早餐,在“未见山”,那是太丰盛的一桌早餐,大圆桌都放不下了,我们的胃也承载不下了。我们还一边吃一边学呢,比如说乌饭,李老师讲了它的做法,花花讲了关于它的传说。
吃过早餐,我们拥抱作别。
李老师和小木屋的主人刘教授特意开车送我们去车站。走的时候才想起落了东西在小木屋里,我跑回去拿,出来时西瓜田少女们都在慢慢往外走,李老师在原地等我。
和李老师一起走着,她说你们走得太急了,前面还有一大片的好风光,还没带你们在村里好好转转呢。
我觉得特别不舍,如此宁静轻松的时光,如此美好的石山下。
李老师说反正离得近,多来!
嗯,一定会再去的!
西瓜田少女们,我们再约!
【重要的题外话】
读了很多个城市的故事,终于我也想要写写我的城市。许久许久没动过笔的我,写了我眼中的呼和浩特,投给了百城。阅历尚浅,眼界尚窄,我还没有办法用自己的笔写出一座城市的厚重与真实。百城没有发我的城市故事,于是我有了小小的公众号,“没有故事的李同学”。
百城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公众号,他们一直写着。我也一直读着,写着。如果没有遇见百城,“没有故事的李同学”大概不会写出自己细细碎碎的小情绪,不会讲出这些简单的、稚嫩的故事,不会有这样一个让我安心的小角落。
谢谢百城,也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