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暑”为炎热,“小暑”为小热。自小暑起,便进入了伏天,所谓"热在三伏",我国普遍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是一年中高温、潮湿且闷热的时段。民间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时炎热天气开始,大暑时炎热达到峰值。
天气虽然炎热,但夏天也有别样的美好,莲藕脆嫩、西瓜清爽,蜜桃水灵、新米鲜香,寻一处浓荫,摇一把蒲扇,倾听鸟儿的低声细语,欣赏池塘里荷花竞绽,在晚风徐来时,街边亮起五彩的霓虹,山间跳跃闪闪的萤火,看天上星光点点,听树林蝉鸣处处。雨热同期,庄稼迅速生长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初入小暑,天气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意,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小暑时期,蟋蟀的羽翼还未长成,只能躲在洞穴中“面壁”。待到农历七八月份,蟋蟀才会跑到田间求偶。
三候鹰始鸷:雏鹰开始跟随老鹰学习飞行捕猎,为以后的搏击长空做准备。此时地面气温太高,喜欢低空盘旋的老鹰会选择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习俗
食新晒书:节交小暑,我国各地有“食新”习俗,即吃新米、喝新酒。民俗中的“吃新”有“吃辛”之意,即把辛苦全都吃下去,期盼来年少受劳苦,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好。此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晒衣习俗。古时六月初六,若阳光充足,书生纷纷将书示日,令书页浸透光线,驱赶书虫。
小暑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天一热极,人便极易生无名火,心烦意乱,困倦乏力,小暑遇大热,是对生理的折磨,更是对心理的磨砺。除了各种销暑妙招,倍受古人雅士推崇的还有“心静自然凉”五字箴言。历酷暑而不失风度,亦是有涵养有智慧的体现。静中取定,戒躁戒怒,令心神既安且静,亦是苦夏修身修心之道。此外,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生冷之物,多食绿叶蔬菜及苦瓜、丝瓜、南瓜等,水果则以西瓜、樱桃、桃子、山竹等为好。
小暑诗词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