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节奏相当慢,故事发展也非常的平,几乎没有高潮起伏,平淡得简直不像好莱坞出品。但它确实是一个完整、温暖的故事,并不会因为缺乏起伏让观众在观影后失去印象。《如晴天,似雨天》更偏向于文艺片,但它没有文艺片留给观众固有的印象——晦涩,通俗简单又平淡,故事就这样自然流畅地一路发展。
整部影片用赏心悦目的镜头、色彩、音乐和演员们动人的表演,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伴随着舒缓的钢琴曲,影片开始了工整的对比镜头,凸显着男女主角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男主雷吉是一个12岁的男孩,不仅是一个音乐神童,而且早熟、聪明、几乎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雷吉的家庭条件优越,看似没有生活的烦恼,紧接着镜头转向餐桌,暴躁的母亲在打电话骂人。家里没有父亲,母子关系冷淡,相比之下管家反而更加亲近。
女主埃莉诺是一个23岁的女孩,和男友争吵不断,搬出了他们的房子,在快餐店里做服务员。因为男友前来闹事又失去了工作,流落街头。和母亲的一通电话暴露了她复杂的家庭问题。埃莉诺因为贫穷,曾经获得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录取却无法入学,如今又不得不去给雷吉当临时保姆。
于是,两个走在纽约街头毫无交集的平行线开始相遇。
埃莉诺以尊重的姿态与雷吉相处,不会将他母亲的指令强加给他。重要的是他们相互理解,谈论艺术和音乐。雷吉的早熟让他不像12岁的孩子,他甚至比埃莉诺的男友更像一个成年人。他不仅在艺术上像埃莉诺的老师,生活中也像。当埃莉诺询问管家为何不和他们一起吃饭,雷吉说或许你把你的道德观和期望值强加在了她的身上。
故事发展需要矛盾和冲突,即使是平淡的故事也拥有推进剧情发展的矛盾和冲突。
埃莉诺和雷吉建立友谊后,他们的相处不断深入,慢慢触及两人各自的家庭问题。从脾气暴躁,每天除了吃饭再看不见的雷吉母亲,远在中国经商,不和雷吉见面的继父,到总是孤身一人,没有朋友,整日呆在家中的雷吉。从埃莉诺重病的父亲,冷漠的母亲和叔叔,叛逆的妹妹,到远在阿富汗当兵的哥哥。除去共有的家庭问题,埃莉诺和雷吉共有的还有对于自己未来的不确定,不知对艺术是否坚持的困惑。
影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对于故事矛盾与冲突的处理,不通过激烈的处理方式,甚至没有试着去解决,反而更贴近生活。雷吉与母亲的矛盾中,母子相互不理解,仍然没有直面矛盾,各自逃避;雷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愿意交朋友,不愿意走出去,埃莉诺虽然劝过他,但没有强迫他改变,雷吉仍然保持着原样;埃莉诺与男友的矛盾中,一直纠缠埃莉诺的前男友,虽然吵吵嚷嚷要埃莉诺付出代价,最后什么也没有做;埃莉诺与家人争吵,说着再也不回来的话,决定重新开始后第一站仍是回家。
现实生活常是如此,我们拥有很多矛盾、很多问题,但一部电影的时间不够完全解决,更何况有些困扰已久的“顽疾”是我们一直逃避、不愿面对的。也许有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该改变,从新开始,也很难以极具戏剧性、反转式的方式开始,也许就是这样平淡,几乎算不上改变,仅仅是顺其自然的发展。
无论是雷吉还是埃莉诺,影片没有批判他们的生活和选择。即使在观众看来雷吉的成长方式并不恰当;雷吉的母亲需要给予家庭和儿子更多关怀;埃莉诺不该浪费自己的音乐天赋,应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应该换种方式处理家庭关系;埃莉诺的母亲和叔叔应该多关心一些埃莉诺的父亲,妹妹应该放弃在酒吧的工作。
但我们有什么权利去批判他人,有什么权利去判定他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世界多元化,不是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埃莉诺和雷吉在相遇后,他们没有尝试改变对方,把自己的准则强加于对方,就如影片前半段中雷吉说的,“或许你把你的道德观和期望值强加在了她的身上。”
到了分别的时刻,雷吉舍不得埃莉诺,埃莉诺对他而言像朋友、像母亲、像爱人、像灵魂伴侣,于埃莉诺,雷吉何尝不是这样的存在。尽管彼此都不舍,但是从他们相遇时就知道,相伴只是暂时的,谁也不会永远陪在谁的身边。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见一个人,无法用现有的关系去定义对方,不会相伴多久,也许只是匆匆一面,但我们的生活也许会在日后产生很大的变化。像是雷吉和埃莉诺,谁也没有可以改变谁,雷吉没有强留埃莉诺,只是送了她一个科尔内管,埃莉诺在临别时告诉雷吉,要做一个好孩子。他们不是在一瞬间的反转中找到自我和选择,是在整部影片的点点滴滴中产生的。
影片最后,雷吉还是一个人和保姆生活在巨大的房子里,埃莉诺回到家中,两人重新拾起曾经放弃的乐器,共同演奏雷吉写的曲《如晴天,似雨天》。
全片没有所谓的高潮和反转,以好莱坞代表的准则来推测,影片前段似乎埋下各种伏笔,叫嚣着报复的前男友、雷吉提起可以帮埃莉诺摆脱前男友的司机等,观众等待着一贯的反转带来影片高潮,最后发现这是一个平淡、温暖的故事。
没有反转、没有狗血、没有煽情,却比所有刻意经营的“套路”更打动人心。平淡叙述中更有力量,随着那首《如晴天,似雨天》一点点敲击着观众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