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8月12日,是我们整个家族最开心的日子,尤其是我们的父亲。
实际上,自从7月24日侄女高考成绩出来后,文科高出一本线70分,全家人就感到无比的幸运,待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大事落定,更是无比喜悦和一番感慨。
2010年,我调入县城学校,侄女也转进县城读书,弟弟弟妹工作还在老家。因此侄女的学习主要由我负责,吃喝拉撒全是父母操劳。侄女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除了与她自己日日夜夜的努力分不开,也与父母十几年如一日的辛苦息息相关。当今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庆贺侄女高考题名,的确让父母感到格外的激动。
父亲,1950年出生,16岁参军,21岁回家探亲,第一次和母亲相亲见面,就缘定终生。从此,一位走南闯北,有见识有经历的父亲和一位地地道道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结合到了一起,相继有了三个孩子,姐姐、弟弟和我。
印象中,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父亲就是五里八乡第一个扛着斧头带着徒弟走出家乡,走进城里的打工仔。父亲生在木匠世家,自然靠老本行发家致富。记得,我上小学刚刚能识字写字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写信给远在天津打工的父亲。现在回想起那一幕特别有意思。
七八十年代,中国主要靠农业,中国农民也主要依赖刚刚分到的土地养家糊口。父亲作为觉醒的最早的一批农民到城里寻求挣大钱的机遇,而家里的农活、孩子照顾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肩上。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和我们姊妹仨与父亲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
每次,忙活了一天的母亲,晚上终于可以闲下来,等我完成了作业,我们四个就坐在灯下,母亲口述,我艰难地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依稀记得,母亲说了家里看的猪、牛长得怎么样后,又说说我们姊妹仨的事,然后又说说家里养的小鸡、老鸡,邻居的人和事,村里发生的大事、奇事……末了,再问问一旁早已睡意朦胧的姐姐和弟弟,还有什么要对父亲说的。
九十年代,父亲掘到了第一桶金,就回来造了村里第一栋楼房、买了村里第一台录音机、第一台电视机。那时候,每天晚上吃过晚饭,村里人就端着凳子早早来家里排队等候看电视,家里像电影院一样挤满了人。为了能兼顾到我们仨读书,父亲不再只身一人外出打工,留在家乡承包水泥场、红砖场、养猪场、水田,成为中国最早的农民企业家中的一员。其实,家里的农活和仨孩子的照料还是母亲一人。但是,父亲通过留言、书信、磁带录音等方式,始终不忘教导我们要好好做人、努力学习。
当我们仨相继成家后,父母很快调整自己的角色,转战到后方,鞍前马后,给我们带孩子,承担起我们三个家庭的后方,让我们安心、放心工作和学习。实际上,侄女是父母带出来的第三个读书的孩子,我女儿今年考研幸运上岸,姐姐女儿准备雅思出国,都是他们一手带大。
许是父母善解人缘,许是亲朋好友的抬爱,侄女的升学宴上,居然来了许多人,之前说不能来的都来了。父亲一不小心多喝了,走起来路来飘飘欲仙。坐在凳子上打电话给亲戚们,问候他们可都安全到家了,自己居然睡着了,可是嘴角翘起,满脸微笑幸福的模样。这是我们见过的父亲这辈子最开心的一天。
愿时光不弃,父母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