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日常

我很多时候都会想

我们真好啊,除必要的刷绩点写作业搞研究冲项目……之外,其实都存有大量自我相处时间。

1.当时间太过悠闲之时,我就想拼命把可利用时间填满,这种状态在两个月以前尤甚。

十一月会有很大的改变是,我不断调整现阶段可供想象的终点——我会去做大量的调研,会询问大量的未知事件,会一点一点甄别我将要构建的世界。

然后又是深深的颓废感。

在对未来有进一步构想之际,我仿佛就已经提前拿到那一种入场券,而显得悠闲而散漫。

没有确定感,让我很难真正做一件事。

那些可能的结局与规划被我一写再写——我反复锚定更好的方向、更稳的路数、更广阔的大道。

因为存有一种筹划,我将自己置于一种"想象中的天空"。而现实中,因为过分丈量起步的位置,我对一切以往正在进行之事充满怀疑。

然后推翻又推翻,很多事情可能已经准备一个月两个月,却在真正做回顾时发现其毫无价值可言。

2."我也会成为一个瞻前顾后的大人吗?"

我问自己。

我好像被一点一点剥掉一些不假思索和过分天真。

首先是人性,对任意人或事的过分真诚让自己仿佛下一秒就要走入一场骗局。我学着拷问、学着警惕,学着说服自己。

其次是对信息的失语。往往一个信息背后可以套出无限的利益纠葛。你以为自己掌握最佳回答,其实也可能只是小概率事件而已。当海量的信息涌上视野,我很难分辨出其中真意。

这让我开始相信,交易市场上,能过渡和存放到交易关系的是一个"理性"的顾客,它所要考虑的不是将自己置于被反水的僵局,而是在选择一手交易时始终留有后手。

3.现在的我又找到新的必做项了。

但是同样的,最为重要的是在海量的信息中编织自己的数据库,而不被可能的异物吞并。

即使是花钱买信息,找到足够信任的商家也是一轮信息筛选。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将自己的日常模型归结为:在不同的信息筛选机制下,匹配个体;匹配之后又进行多轮的信息输入……无论是筛选还是输入。

理智的生活人是不应该缺席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