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有一位一直很火的老师。她讲课,教室场场爆满,门外蹭课的学生都挤得不透风,有时提前一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占到座位。但是,她从不写论文、一本书也没出过,到退休还是讲师职称,她就是常萍。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该向常萍学习什么呢?难道是学习她不写论文,不做研究,还是不著书立说呢?我想这些都不是的,我们应该向她学习的是一种 精神
一种专注于教学的敬业精神。为了讲好课,她会查阅所有相关的书籍和集注。数不清的深夜里,她总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上课前,不论春夏秋冬,她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达教室,放下东西,在教室外一个人安静地冥想,铃声一响,准时踱步而入。课堂上,她从来都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那些繁复琐碎的文学知识,她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于是,她的课堂从不点名却场场爆满,经常提前半个小时去,教室都已经没有位置,许多人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而不自知。听过课的人说那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没听过课的人说这样传奇的老师,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听她的课。每一次下课,掌声雷动,常萍老师总是来不及擦去汗水,便赶紧向学生们鞠躬致意;站起身来,她面含微笑,伸出双手示意大家停住。然而掌声经久不息,常老师只好再次鞠躬微笑着示意大家停下来,重复几次,掌声才慢慢停歇。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三十年来屡屡上演。这种对教学敬业的精神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行动。
一种坚守于本心的执著精神。2005年,《百家讲坛》总导演向常先生发出了试讲通知,我们知道,文学院王立群老师正是凭借对《史记》中鸿门宴的精彩试讲登上《百家讲坛》的。但是,常先生却拒绝了。更令人瞋目的是,2007年再次面对《百家讲坛》总导演解如光的试讲邀请,她依旧拒绝了。教育很简单,就是教书育人,不求扬名于万世,只求不忘初心,坚持本真。这对于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讲,我们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精神立身”而非“物质立身”。
所以,每当在评职称的时候,我看到有些教师总是再三的抱怨,说人家某某某大学教师不写论文也评上了副教授的新闻时候,我想现实并非这样的,常萍老师不写为教学所做的种种努力,从而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就是在做研究的过程,这与写论文的本质是一样,只不过呈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但二者都是在做研究。
为何一线教师会拿常萍老师不写论文的事件来为自己的“偷懒”而找借口呢?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目前诸多新闻的引导方向不对,其二在于部分新闻读者解读不全。实际上,不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教学始终是教师成长的根基,教研始终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我希望教师既能教学,又能教研,同时也希望新闻媒体在写新闻时导向要正确,读者在读新闻时理解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