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是我上知乎之后“拜倒”的第一批大V,并荣获本人微博关注的高级对待。
看到他微博的小尾巴是华为的一款中低端手机时,我还纳闷了一阵。按理说,知乎大V,不个个都是985、留学归国、高管CEO么?用着不到两千块华为手机的屌丝,算什么大V?后来才知道,他曾经在华为呆过一阵,用华为手机可能仅仅出于恋旧心理(还有穷?)
之后又看到他发微博说,一年的收入才几万块钱。再一次大跌眼镜(虽然并没眼镜)。后来看到张亮解释,是因为他辞职在家写书所致。然而他似乎还在还房贷。
综上所述,采铜也算一个“大V”,修正点说是“理论上的大V”。虽然浙大毕业,华为履历,但生活中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大V该有的成功背景。这仿佛应了知乎上一个问题:
“有的人在网上无所不知,为什么生活中却一事无成?”
然后还出了一本书,题目就是教人如何成功(成为很厉害的人)。
自然就有人在知乎嚷嚷了:如此不厉害的人,有什么资格教别人变厉害?
没办法,世界就这么现实。
我虽然纳闷(真的纳闷),但还是很支持这么一个人。成功?王朔都说了,不就是赚了点钱,让那些孙子知道吗?
谁又说了自己不厉害就不能教别人变厉害呢?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穷爸爸》享誉全球,他也没成为比尔盖茨。中国“文学家”一堆,百来年也就莫言拿了诺贝尔。至于普天之下各行各业的老师一堆,又有几个是本行的绝顶高手呢?
育人者,只善于育人而已。有的人精通知识,有的人则精通于传授知识。仅此而已。
说回这本书本身,嗯,和它的作者——一个“理论性”的大V一样,不得不承认,它完美诠释了如何“理论性”地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主要是理论。
全书建立在心理学的一系列最近研究上,所以更像一本2016认知心理学科普读物。再加上隔段一串诸如“xxx写过一篇xxx文章,说道”,或者“xxx大学的xxx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这样的强行引用,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充斥着“司马迁”“张海迪”的高考论述文。读起来很容易出戏,和街头的报刊科普一个调性。作者不愧是博士出身……
但是,也不要紧。《精进》依然是好书一本。毕竟市面上烂书烂大街,就好像雷军携互联网思维闯入传统工业界,各种生态链产品把各个厂商打得屁滚尿流。因为大家都烂,你稍微好一点,就能脱颖而出,出不奇而制胜。也难怪《精进》最近也是长期霸占畅销书榜单。
废话完毕。以下进入正题,看看《精进》是如何教你成为更厉害的人的:
教你如何做选择
既然你选择了解这本书,也就意味着你“选择”了尝试着变得更厉害,而不是庸庸碌碌、得过且过。那么请继续往下“选”:
1.选择创造,而不是消费。
之前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意是“我每天刷知乎学习新知识,是不是该看不起那些看韩剧、逛淘宝的室友”,底下一个回答被顶到最高:刷知乎,看韩剧、逛淘宝,都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其本质都是“消费”,消费别人的知识、故事、产品。真正厉害的,是创造,而非消费。写一篇文章、编一首曲子、画一幅画,都要比单纯消费别人的创造高级多了。
当我们选择爱好的时候,也应该抱着选择创造、而不是消费的态度。
采铜叔说了,不仅仅是创造比消费更高级(难度更高、更能激发潜力和提升自我),更因为人只有在创造的时候,才能融入“心流”当中,完全地沉浸进去,并激发更强烈的快感。看韩剧、逛淘宝,得一时之乐,看完了,买到了,快乐也随之消散。但如果是创造点人无我有的东西,成就感方能绵延长久。
你可以试一试,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是来自于成就感的快乐。
2.选择长衰期,而不是短衰期
这又是采铜发明的一个理论。
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情,都能被归类为两种:长衰期的和短衰期的。长衰期的,比如锻炼、创造、学一门技能,这些事情往往进度很慢,也不急,但偏偏有利于我们长期的发展(或身心健康);而另外一些,比如淘个宝、吃顿大餐、刷一下午微博,似乎能很快让身心愉悦,却只有短暂的好处而无长期的收益。
坚持做长衰期的,尽量避免短衰期的,你的人生将越变越好。
3.选择最好的,而不仅仅是满意的
举例来说,你在一个陌生城市找好吃的。如果仅仅是找一家“能填饱肚子的”,那么可能走个几步碰到一家就停下来了,但如果提高门槛:“找一家干净卫生人流大口味好有人推荐的”,那么当你上网查资料、翻评价、问好友历经种种努力之后,就有更大的可能发现一家好店。
“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好东西的心’”。提高选择的门槛,你才能发现更好的。(然而找男朋友并不推荐这么做——采铜注
4.选择之前,怎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颗“想吃好东西的心”,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偏偏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真正想要什么。
采铜公布了答案——应该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雷教授公布了答案:回想最近的一周,你自认为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再回忆做这件事过程中内心的感受,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是成就感?快乐或激动?还是一种宁静?这些最有意义的事情带来的感受,可能就是你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
教你如何去学习
1.虚妄的意志力与真正的热爱
采铜说他最看不起的就是意志力。因为,古今中外,很可能真的没几个人的成功是靠“意志力”的。
what?听到这句,你的内心是否在怒吼:不靠意志力靠什么?不靠意志力,靠什么推开眼前的鸡腿,咽下寡淡无味的青菜,减去那十几斤赘肉?不靠意志力,靠什么翻开那十几本专业书,搞定一个又一个无穷无尽的重点,最后拿到年级最高分?
不不不。意志力或许可能帮你夺取短期的胜利,但绝对不可能为你赢得长期的成功。
帮你赢得成功的,是发自内心的渴求和狂热。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一个运动健儿。当别人都苦于下班没时间休息的时候,他/她却三天两头往健身房跑,错过饭点,没有休息,都不在话下;
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一个游戏高手。当别人对各类游戏浅尝辄止一日一个花样的时候,他/她却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只为拿下旁人看不懂的双杀三杀。
而靠意志力减肥,减3斤反弹5斤;靠意志力学习,只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多任务处理
按道理说,人是没办法“多任务处理”的。
往大了说,你不能一次交几个女朋友,除非你不在乎未来某一天死得有多惨;往小了说,你也做不到边看电视边吃饭,说穿了,动作分解过来不过是:看一眼电视,然后低头猛扒一口饭,然后再看一眼电视,再扒一口饭……如此反复进行。
其实就连处理能力在食物链顶级的CPU,所谓的“多任务处理”也仅仅只能按照“一块区域负责一个任务协同进行”或者“一段时间负责一个任务交错加载”的方式来实现。
尤其是,如果你强行“多任务”,其实质就是反复在几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从心理学上讲,这样会产生极大的“转换损耗”,因为每次切换你的大脑都要重构认知,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件事的效率都降低了。
其实合适的多任务处理是可能的,其精髓在于,将每一个任务都分解为:核心思考块,和机械劳动块。把需要专注思考的部分拿出来单独处理,而需要机械劳动的则可以随意和其他事情并行解决。
比如做一个PPT,当你专注解决了PPT的整体架构和素材整理,那么后期往上面编辑、排版就可以很不费力地完成了。
3.人为提高挑战难度
这一条类似于《易经》说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4.让学习更动态
学习,不是非得死记硬背,划重点,把一堆理论塞进脑袋里。学习也可以是有趣的、有用的,并能够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就说我自己,学了四年药学,进了药店,还是得凭着症状一一咨询药师,倘若碰到死耗子认出一两个药物成分,还忍不住沾沾自喜一番。但同样的专业,某哥们却能和药师侃侃而谈,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绕开店员种种昂贵的“良心推荐”。
上面说的是学习的结果。其实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更“动态化”。比如学历史。以前微博上看到台湾还是新加坡的历史题,不是考哪个名人哪年出生哪年嗝屁,而是问你如果没有xxx,历史将如何发展。或者像《生活大爆炸》上佩妮和莱纳德玩的“假设游戏”:如果犀牛成了战争工具,哪个国家将发达起来?
另外推荐良心热血青春励志高颜值日剧:《龙樱》
请务必牢记:技能,是你能调用并融会贯通的知识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