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漆器基础科普书。漆器,定格在纹样中的宝藏,韬光韵彩,千文万华。
全书大体分为两部分:漆器的基本知识和漆器在历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从科普的角度,每个时期都配上了具有代表性的漆器作品的图片,排版设计上加大分。漆器能很大程度表达中华民族内敛温润但又华贵大气的韵味。坦白来说,如果为了入门学习,直接看张岚馆长《中国漆艺简史》的科普视频更为直观。
华夏在漆艺材料的发掘和技术发明方面的历史非常久远。浙江省博物馆藏河姆渡文化朱漆碗大概是如今最早的一批漆器之一。从远古时期到如今,胎骨的材料不断变化,工艺技巧不断变多,应用在漆器上的材料也日益丰富。《盐铁论》中认为完成一件漆器需要耗费百人之力,也可以看出它的珍贵。唐代也因为战乱,漆器价格离谱,颁布过《限漆令》。
漆器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也映射了各时期的特点,文化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和经济的反应。诸如:东汉时期出土的数量较少便有可能是因为官办手工业减少,同时瓷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有关。明朝各个皇帝都很有个性,朱瞻基作为一名比较优秀的皇帝,宣德年间出现大量优质的手工业艺术品。清朝嘉庆之后,国力日渐衰微,书中对漆器的介绍到嘉庆便停止。
西周时期的漆器刚刚脱离木工单独成为一个工作,算是真正开始漆器的岁月。第一次的空前繁荣出现在春秋。战国到两汉更是一个大爆发的时代,同时期中在便携度和美观上,漆器都胜过了青铜器、玉器和淘气。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手工业传承的问题,楚地漆器在历史上特别的牛逼。楚地的青铜器本就和中原地区不同,这也造成了漆器的纹饰上受到北方的影响较小。遗憾的是,如今的楚地似乎没有继承先辈的匠心,不再是著名的漆器产地。
漆器和任何事物一样带有很强的历史淘汰感,由盛转衰,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自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是如今诸多漆器非遗传承人和地区文旅领导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时代发展越来越快,愿意耐心学习并完成一件手工制品的优秀传承人实在难找,大漆咬人更是许多想要学习漆器技艺的人过不了的一关。光是看书中繁杂的步骤和昂贵的原材料,就已经感受到了制作的复杂和耗时。成本下不来,产量上不去,任何商品只能走向小众和高定的道路。加之瓷器的低调和便捷,普通人使用漆器的可能性越来也低,现在看到的漆器走得都是奢侈品路线。
如今的中国四大名漆器:北京的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扬州的漆器和平遥漆器。书中对北京、福建、扬州的漆器做了大量的介绍,但是对平遥漆器几乎只字不提。瞬间好奇心起,在学习强国上搜了相关的介绍。山西省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已有数千年历史。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魏晋南北朝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明清两代,随着晋商实力的增强,平遥推光漆器远销俄罗斯、东南亚一带。
最大的遗憾是,虽然在漆器艺术上华夏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好几条街,但是东瀛漆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更大。西方人将他们称为japan,也是漆器的意思。瞬间有点理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却被叫阿拉伯数字时那种憋屈的感受。深究起来,东瀛的漆器从明朝开始发展出自己的风格,风格偏向简谱素雅。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我可以拥有的器皿。难怪说对有些人,漆器不是从生活中消失了,而是从未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