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童话之时,开门见山,简明扼要陈述一种生存状况与生存困境,使儿童能够通过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去把握出现的问题,一切情景简化。
人物刻画必须清晰,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一概略去,人物都是典型化,而不是绝无仅有,或者是内涵化的。创造主人公之时,要让儿童对主人公有认同感。在童话故事中,邪恶的人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不是说教性的美德最终取得胜利这一事实促进了道德之善,而是故事的主人公对儿童的吸引力。童话中的人物绝不是模棱两可,善恶两极分化主导孩子的心理,能更多理解善恶之间的差别,从而推动儿童的自我选择,选择更多呼唤了他的同情,谁激起了他的反感,不是道德正确与否,好人物必须简单而明确。儿童对主人公的认同状况对他具有强烈,积极的吸引力,儿童面临的问题是“我想成为像谁一样的人。”
童话的2类故事
1:好人——坏人,对好人的同情,对坏人的厌恶
2:弱小——强大,对弱小的同情,对强大的厌恶与恐惧
3:童话故事——永生不死的结局,驱散恐惧,这里的永生不死是指好人,不是反派。
还有,儿童感到孤独无助之时,他们通过最原始的东西:树木,动物,自然,给物体赋予生命,从而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