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印度的工厂考虑在智能制造方面做一些投资,考虑我有这方面经验,让我做个规划。这几天我在整理思路时,发现一些问题是相通的,在这里分享一下。
第一问:公司对智能制造的期望是什么?
在做智能制造的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公司的期望。尽管大家都叫智能制造,其实仔细看,不同的实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目前市场对智能制造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差异,同时智能制造项目跨度也比较长,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切入,切实解决问题,带来价值,就是一个首要问题。
目前看来,对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有这样几个:
1,我也不知道,大家都在谈,政府有扶持
这可能是最不负责任的答案了。对于这种解答,我们需要尽快落实期望到底是什么,可以和公司一起确定对标企业,看看别人的做法,确定公司到底希望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什么。
2,降本增效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分析成本构成,一般不外乎原料,直接人工和管理费用。前两者与生产直接相关。对于原料,可能要考虑如何提高使用率,减少残次品;人工可能看人工效率如何提升,减少工作中的切换;设备如何提升使用效率,减少停机。精益在这方面有不少工具可以借鉴,可以发现问题。
3,生产可视
希望通过智能制造,做到生产过程可视化,及时了解生产进度。这部分要识别关键生产节点,抓住问题的牛鼻子。
4,满足合规
对于一些行业,有特定监管要求。常见的是追溯。就要关注所有的原料投入点和关键加工过程。
其他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出发点,但主要不外乎上面几个。对于不同的考虑,智能制造的方案会大相径庭。
第二问:在未来三到五年,公司生产会有大的变化吗?
这儿指公司的会不会有新工艺,新设备的规划。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成本,时间和交付进行平衡。如果公司会计划有新工艺,新设备,项目必然要保留足够的弹性。与之对应,基于现有的设备工艺,一方面用户需求明确,另一方面系统结构固定,系统的风险更为可控。
第三问:公司人员稳定性如何
智能制造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具体的人员。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人员一直变化,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现在的需求,带来新想法,调整原来的需求,尽管有变更管理,但相比而言,项目团队要消耗大量精力在来来回回的讨论和返工上,做大量无用工作。与此同时,上线后的人员稳定性也不容小觑。公司必然对上岗员工进行系统方面的培训,但新人总会有学习过程,同时随着人员流失,不可避免会带来知识的缺失,对于系统的成功使用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问,计划对接什么样的供应商
智能制造项目是高度定制化的项目,供应商的配合必不可少。有行业经验的供应商可以和公司在业务层面有效沟通,缩短学习时间。选大型供应商还是小型供应商,各有优缺点。对于小型供应商,优点是决策时间短,响应及时,成本有优势,但缺点是人员相对资质比较弱,系统平台架构可能会有缺陷。而大公司的技术平台有成功的实施案例和较长使用时间,相对比较成熟。但缺点是也很突出。对于大公司,打单售前是一个团队,实施是另一个团队。对于实施团队,其考核目标就是在合同范围内保证利润。因此,往往会出现一有调整就要谈变更,谈收费。同时,因为大型机构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导致客户的投诉没有一个人可以拍板的情况。但对于智能制造项目而言,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即使存在签字确认的用户需求,因为双方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不一致,也会存在误解。很多问题公司认为是基本的信息和行业惯例,在需求中没有列明,顾问缺少相关背景,做出了产品用户才发现问题,导致双方扯皮。同样,对于公司而言,需求究竟要谈到什么程度才算谈清楚,也缺乏客观标准。这就是一个"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客户说的是要一个"黄色的甜的小的圆形水果",需求明确吗?他想要一个橙子,但可能拿到一个芒果。这是谁的问题呢?在智能制造项目中,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
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原型迭代开发,确认原型好过确认书面需求,需要保留足够弹性,不要什么事都谈变更。在技术合适的前提下,建议公司选择与自己的体量和管理风格相匹配的公司。
第五问:公司的IT团队或供应商团队有能力进行后续维护吗?
智能制造上线后,日常维护工作移交给公司内部IT团队或外包供应商团队。很多时候,公司生产是7X24的,这对传统的提供5X8支持的IT团队带来极大挑战。对于晚上10点系统出问题,IT部门应该配备什么样的资源来提供一线支持,一线支持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情况升级到二线?如何激励一线支持的IT人员?都是现实的问题。如果一个IT工程师一个月半夜要到公司4次以上,可以预计他在这个岗位不会干太久的。
另一个问题是生产的调整可能很快,比方网带拉到一个机台就是一个新工艺。与此对应,IT系统的
调整就没有这么快了。如果自身缺乏足够能力,单纯依靠供应商,需求确认,报价,合同,实施一整套流程走下来,可能就要花一两个月,严重落后于生产。在这段时间,智能制造平台就基本处于停滞。要解决这个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公司培养自身IT能力,对于简单变更,由内部团队实施。不济的话也要和某一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约定人天单价并要求供应商保证资源投入,一有需求就联系供应商,缩短前期时间。因此,为保证知识传承,在实施阶段就要求内部IT或外包供应商资源到位,深度参与项目。
智能制造任重道远,是一个不断摸索试错的过程。为了少走一点弯路,前期一定要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尽量把问题想在前面,这样后期才会平顺。
当然,在规划阶段还有其他的问题,在后续再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