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95mMPg1AgcBmN_PPoS-T7w
一、网络影响下的丧文化
万事皆可雨女无瓜。
——你怎么还不睡?
——雨女无瓜。
——你怎么还是单身?
——雨女无瓜。
雨女无瓜 = 与你无关!
继迷人的“塑料普通话”后,“我太难了,老铁,最近压力很大”,语句相继蹿红,这句话则出自网“giao哥”的一则短视频。
周末还要加班,我太难了;
后天就要还花呗,我太难了;
泡面还被老鼠咬了,我太难了……
90后的成长过程伴随着互联网历程,因为发展迅速行业饱和他们没有80后年代那么多的可以成就事业的机会,也不像00后可以直接享受到现在这么多发展后带来的优异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能做的只是咬着牙承受压力去尽力让自己变得更能适应现在这个社会。
因为时代的变化,因为就业压力的增大,因为经济的严峻,年轻人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丧文化。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当你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种“丧文化”正是那些不停地经历着996加班、经历着熬夜,买不起房没时间谈恋爱青年的积愤与怨念,一边说着“我太难了”,一边又擦干眼泪,继续努力搬砖的身影;让太多人撞到了南墙却不回头。
经过统计,UC大数据总结了丧文化中最为流行的5个句子。
经过对丧文化背后原因的梳理发现,中年危机、单身、房价高、996、加班成了造成大家感到很丧的主要原因。这也同此前丧文化的主流人群——90前、90后——的忧虑相吻合。
在对常用关键词进行统计之后发现,颓废、失眠是最高频词汇,接下来便是沮丧、宣泄、扎心、幽默,颇有些苦中作乐的意味在其中。
在地域分布上,似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较内地更加“压力山大”,排名前十的地区中,东部沿海地区占了4个,广东更是以16.5%的占比高居榜首。
二、典型代表
影视人物
①、“葛优躺”是1993年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第17、18集里面的剧照姿势。《我爱我家》讲述了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季春生,去贾家蹭吃蹭喝的故事。
这样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论,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文化无缝切合。
他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
健康提示!!!
医生建议,这种坐姿之所以舒服,是因为基本用不到我们颈部和腰部的肌肉,因此人也就放松了,但是长期如此坐姿,对脊椎、腰椎等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②、《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讲述了理科高材生(薮下依子)在毕业后任职国家公务员,年仅29岁存款就达数千万日元,梦想30岁前找到理想结婚对象的她毅然登上了婚恋网。
而作为男主人公的(谷口巧)自称“高等游民”,实属“不务正业”沉迷音乐与文学世界的35岁啃老族。得知母亲身体不适而担心母亲去世后无所依靠,受不安所困扰励志想找个富婆依傍。
③、《破产姐妹》
④、《四重奏》
“哭着吃过饭的人,是可以走下去的”
他们心知肚明,“我们都成不了能靠爱好谋生的人”,有幸暂时被保护在安全温暖的藏身所,这一场景已经击中当今压力如山的人们心底对乌托邦的渴望。
⑤、《去他的世界》
两个被父母伤害的,从小缺失了关爱的孩子,如何通过彼此完成自我救赎。
动画人物
①、《马男波杰克》也许是世界上最丧的动画片。它告诉我们,即使有如此多糟心事儿,但生活还是会继续,我们的抗打击能力其实很强大。
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有截图表情包,工作生活中遇到碧池想怼人,就甩这张。
②、《PEPE青蛙》
大家肯定看过这只青蛙,很多网友都把它叫做‘悲伤的青蛙’,它总是满含泪水,向网友诉说着自己淡淡的哀愁。
然而,一个悲伤的消息来了。2017年5月5日,这只青蛙被它的创造者MattFurie宣布不幸逝世,享年12岁。它大约是地球历史上第一只被人类杀死的表情包。
除此之外还有
③、《未来日记》
④、《地狱少女》
⑤、《丧女》
书籍
①、《人间失格》
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
②、《死神的精确度》
讲述的是一个死神来到凡间,考察那些濒临死亡的人的生活状态,以做出是否要夺走他们生命的决定。
③、《罗生门》
比杀人更可怕的是谎言,比软弱更危险的是不承认。
④、《活着》
⑤、《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三、丧文化真的是消极的吗?
「丧文化」一种自嘲式的积极文化
“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论你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
幽默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变严肃为诙谐,化沉重为轻松,在幽默的氛围中,人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坏心情转化成好心情。
金盛华在《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一书中提到:费斯廷格(1957)发现,无论从动机的出发点来说,人们的自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丧文化想表达的,不过是一个“负负得正”的永恒定理
「丧文化」一种用来武装自己的武器
王小波说一个人想象自己不懂的事情,就很容易浪漫。
热衷“丧文化”,则是青年人苦中作乐的解压方式。对于青年人来说,现实和理想之间总会存在差距,久而久之,人就会焦虑。
简单来说,丧文化不等于丧情绪,也不传播丧情绪。
根据2017年青少年学刊的调查显示78.5%的人认为发丧文化表情包不但好玩,而且可以发泄情绪,缓解焦虑。
其实大多数喜爱“丧文化”,叫嚷着“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并没真想“躺一辈子”。
他们想做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但眼下没找到而已,他们也许有些好高骛远,却能不为世俗意义的成功所累,直面惨淡的人生。
对“丧文化”无需担忧,不多是一层外衣而已,人们生活中的迷茫和压力还是没有消失,国家依旧在改革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