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背单词的时候,记的最清的就是A打头的和Z打头的,严格遵守了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以系列位置为x轴,回忆的百分率或绝对数量为y轴,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曲线。)没有意识到也不代表不会应对,当时有意识的从中间开始背,打乱顺序背,有效的对抗了系列位置效应。
对于蔡加尼克效应,好像我自己的体验一直都不太适用,从来没觉得得不到的洋娃娃是最好的,可能是自己记性差的缘故,得不到的基本没啥遗憾,想不起来有什么过往能让我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相反对于自己能达到且已达到、能得到且已得到的,更加珍视。天生的杠精吧,或者是太过博爱所以兴趣很容易转移?还是太懒了所以对于未完成的就自动屏蔽了也不想继续努力?
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是渐入佳境?可否理解为前者是首因效应,后者是近因效应?羡慕同学里有认人非常有天赋的人,我在这方面简直是脸盲加白痴。记不住名字,对不上长相,经常别人认识我,我不认识对方。算了不解释了就是单纯的记性差,还是不分析了,溜走。
今天最有感触的一段是“我们一直以为时间是连续的,其实这是一个幻觉,因为时间是不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幻觉。既然是个幻觉,我宁可将‘时’、‘间’成彼此分割的一段和另一段。凭我的能力,可能无法过好完整的一生,但却有足够的信心过好其中的某一段。”关于时间的幻觉,我还无法深入的探讨,只说分段的人生,之前没有听过这些道理,却是这么来做的。这么些年来,基本一直让自己保持考试的状态,也很享受考试本身和复习的过程,现在想来就是用各项考试,将自己的人生给明确分段,算是初级阶段,因为我所参加的考试几乎没什么选择可言,本着能考就考的精神,都去考,拿了一堆没什么用的证书,考完就忘。所幸让自己保持了一个学习的状态,没有直接松懈下来,沉浸到柴米油盐之中。什么时间该工作了、什么时间该结婚了、什么时间该生娃了,这些都是外界为我们划定的人生分段目标,是否适用于每个人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个人体验而言,换工作也是强行给人生分段,这种分段也会带来一定的兴奋感。一眼能看到头的人生和一眼看不到头的人生,那该是多么无趣啊……今天老师的这段话让我警醒,不能依靠外力的考试为自己分段,需要自己给自己时间目标,五年、五年、再五年,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缺乏更细致的阶段目标。外力的分段是推着自己随波逐流,自己内心认可的分段才是让自己有掌控自己人生感觉的。细化具体可以执行的内容,再晚也要写完作业。这于我而言倒不是必须完成的驱动力,而是我知道,一旦我放弃当日完成第一次,之后的放弃就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了。所以克服惰性是我这90天所定的目标之一,还有一个小目标,希望剩下的时间能帮我完成,那就是,为了不熬夜,要早起写作业……期待一下,看看是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