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走出写作迷茫区(上)

先来讲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吧。

2015年,我参加过一次公考面试。

我和一个女孩结成了对子,使用微信语音答题点评。

面对这些试题,我原本可以在提炼信息、挖掘内涵、发散思维上多下功夫,然而却没有。

我一味地被她的思路带跑了,当然她是好意——“一定要多背模板,到了考场上一定会大脑一片空白,只有模板能够救急。”

面试时,坐在一排考官前,我完全没有大脑一片空白。但是,得到的分数很一般,试想,一个不顾自己优势、盲目生搬硬套的人,又能指望拿到多少分呢?


现在,我发现历史又重演了。

每天花很长时间修改打磨文章,尝试的大都是新的题材领域,自己却总对作品不满意,像进了一间密不透风的黑屋子,睁不开眼,摸不着门窗。

如何走出这间黑屋子,走出写作的迷茫期呢?——做自己。

就是这样,越是简单正确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

具体该怎么做呢?


1、多交流,多吸收,汲取外界养分

(1)多与小伙伴互评,从读者思维看自己

“看标题,’用了心,却会错了意’,你会错了谁的意,怎么会错了意?”

我把刚完成的、自我感觉还可以的作业推给一个小伙伴时,他这么评价。

“……我也没有仔细考虑,只是觉得通顺,就放上去了。”

“读完你的整篇文章,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仔细想了想,是这么回事,连脉络图都没有画的文章就敢发出来。

推翻,重来。

(2)揣摩吸收优秀作品的写作内容及风格

“我保持空杯心态,吸收、吸收、再吸收。当你不会写想写的东西时,就去模仿。”上面提到的小伙伴如是说。

我发现,班里打榜成功次数较多、文章被认可度较高的几个小伙伴,其写作内容都相对集中,有的是关于职场精英经验,有的是关于亲子成长的深入思考,有的则是创业多年的感悟;风格上,有的坦率直白,有的娓娓道来,有的是一个故事串起人间百态,有的是“分-总”格式、几个小寓言罗列陈述。

我猜,她们虽行业不同、领域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是值得借鉴的——内容是作者最熟悉的、思考最多的、相对最有发言权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