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背景
两汉诗歌以乐府记录为主,整体来说,五言、七言、杂言在秦末楚邦的兴起后,进入一个漫长和繁杂的时代。
这个时期政治上以经学为主导,西汉独尊董仲舒的汉儒学,东汉由于刘秀的榜样作用,皇帝们都执掌儒家领袖之职,逐渐形成了一个初具雏形的政教合一的强大王朝。
为什么说初具雏形呢?因为虽然皇帝都是儒家领袖,儒家也大力发展谶纬学,试图将儒家宗教化、神圣化,但这是与先秦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相矛盾的。
儒家是入世之学,对迷信那一套一直是敬而远之——也正是这一根本特征防止了儒学流入迷信,在后期取佛道精神进化出理学、心学,成为哲学门派。
谶纬学在隋朝被官方禁止。
而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的王莽篡汉,虽然最终被钉在儒家的耻辱柱上一万年,不过那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努力遮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实际上是人心已经活动——连王莽这样的大儒都可以不再信守君臣制约,经学那一套怎么还管得住升斗小民?
虽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反秦义军陈胜喊出来的,但是对天子的质疑,“皇帝轮流做”这种“痴心妄想”的叛逆种子,从这个时候已然发端。
到了东汉末年,皇家势弱,终于人心不古,经学崩溃,天下大乱。
诗歌在曹魏时代,也随着个人思想能力的提升,各路思潮流派的涌入,九州横行的眼界开阔,变得分外夺目。
当时文化还掌握在贵族手中,天下之事就是他们的目标,所以汉魏时代的诗风既光彩耀人,又极具社会责任感——后人称之为“汉魏风骨”,实在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当时的“三曹七子”,独领文坛风骚。第一位就是被《三国演义》贬低的大奸雄曹操曹孟德。
了解完诗歌文化的大时代背景,我们来看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观沧海》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诗,但它其实只是曹操的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的一部分。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首先是序曲“艳”,正文分四章。第一章《观沧海》;第二章《冬十月》;第三章《土不同》;第四章《龟虽寿》。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