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上,你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你们已经不止是像科学家了,你们简直就是科学家了……”
“观察对比两列数据,你们已经有了发现,真正的科学家,可不是这么好当的啊,他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哦……”
黄老师用自己幽默的语言,在课堂中,不断的激励着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实践,课堂笑声不断。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课堂,主动解决问题,逐步从此岸走向彼岸。细思这样课堂的背后,蕴含了诸多供我们参考学习的方面:
一、新老对比,精准定位
如何设计这样一节课?同样的课题,究竟新老教材的区别点在哪?黄老师在说课中提到了,老版是斜面的功能认识和坡度问题,但是新教材,却绝不限于斜面那么简单。它是按照“发明背景-任务测试-评估与交流-社会影响”而编写的。后来,在曾老师的评课中,我们同样听到了这样的对比:
老教材 新教材
物质世界 物质与工程领域
简单机械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我想,只有像这些大师们,针对一节课,不是片面的只看这节课内容,而是从课标、单元架构等层面去深入分析,我们的课堂才不会走偏。
二、立足教材,精巧设计
在新版教材中,探索部分先是做斜面滑道,后是对直接提升和沿斜面提升的测试。黄老师今天的课堂,将这两部分进行调换了。让孩子先理解:斜面能够省力。然后提出任务要求:提供三个凹槽板,将鹌鹑蛋从指定高点运送到指定低点。把这任务作为对斜面的一种运用。从课堂效果来看,无疑这样的设计是符合学情,能激发孩子大大的研究欲望的。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缺少了自己的一些思索和设计。
三、精简环节,注重思维
记得之前施老师在培训中提到:课堂教学环节不宜过多,提倡做成几个大活动,在活动中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我对这句话逐渐有了自己的领悟。当初总是追逐课堂的有趣花哨,但是事后我们才发现,课堂虽热闹,学生却无所获,因为他们的思维参与基本等于零。
今天黄老师的课堂,简约明了。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数据的处理。老师只是在黑板划好表格,学生每组上去填即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都可以操作。但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设计,学生却能仔细对比数据,得出自己的发现。原先,我还以为学生只填一组数据不科学,应该要测三次。但是每组学生都是这么测量,不也相当于重复测量,减少偶然性了吗?这样的环节设置,少了一些活动时的热闹,多了学生的思维参与,这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需要关注的。
听大师们的课堂,总觉得过程是这么的流畅,结果是这么的水到渠成。这当中有他们的经验积累,有他们的独特思考……
听他们的课堂,每回都是一次收获。只有将所获付诸实践,方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