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课到底会给学生什么,老师需要不断超越。跟孩子说他们能听懂的课。先站在儿童的立场,然后才是文化传承。
万物启蒙听起来题目很大,实际上很小。《捉妖记》看似让人毛骨悚然,实则是一种文化。跟一个人谈审美,其实思想很重要。
当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对古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读经诵诗其实有很多更好玩的方式。
由《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当时的经济发展谈起“格物”和“通识”。“茶”的产地分布、历史;同纬度的地方为什么没有“竹”……
孩子是需要对话的氛围和环境的。创造了环境,老师便成了一种协助。走进茶园,走向社会。人人都是老师,处处都是教室。
识茶、采茶、炒茶、泡茶、品茶
卖茶、演茶……
一物一世界,万物皆教材
阅读,重要的是教方法。群文阅读也是如此。厚德载物与《易经》。齐物同体与《道德经》。格物致知与《大学》《中庸》。
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我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四书五经和现代教育。古人在四书五经六艺中早已有了培养“同识人才”的目标。
《捉妖记》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个性化认识,理解力和审辩力。
希腊学院与稷下学宫。老子和苏格拉底前后只差两年。首先得有一个辩论的场景,学生和老师四辩。反讽式教学至今依然闪现璀璨的光彩。
口号式教育的危害不可估量。改变教育,改变教育的就是自己。先把一教室的孩子教育好,再去影响别人。书院制度中的会讲制度。
王阳明的龙岗书院,师生共同商议。古人的读经并非你一句我一句那么简单。“蒙”,非老师求学生学习,而是学生学习需要老师帮助。
问、思、辩式的课堂。不能将个人的喜好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把书读活。所有文本皆可思辩。如《伯牙绝弦》与知音文化。
母语是指一个自幼习得的语言。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学国文,有时可以放下诗情画意,开展协作式教学进行思辩。
孙悟空的不同绝色和名字,为什么大家最喜欢的不是“斗战胜佛”。所有的神话都是有人格的,东方和西方虽然代表的不一样,但是对孩子的思辩训练是一样的。
山林社区,打开视野的探究式学习。
沿着李白的足迹学唐诗。
中国君子与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