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英歌h
网上曾读过一段佳句:“五岁时,你可以只为捕捉一只蝴蝶,而跑到一公里外的田野。十岁时,你可以只为一个冰淇凌,而跑遍大街小巷的商店......”
有一个女人,五十多岁时,只为吃一只饼,而驱车往返上百公里。这个有点痴呆傻的女人就是我。
两年前的阳春三月,我曾在上方老街吃到一只“网红”鸡蛋饼(也有叫鸡子馃),从此心心念念,其它伪鸡蛋饼都是浮云。
又到阳春三月。难得周末晴天,老公问我想去哪儿玩,我满怀期待:“去上方?我想再去尝尝那只饼。”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让位于千里岗山脉中部的“钙都”上方镇变了样,街道拓宽、路面整洁。可位于老街横街的那家开了30多年的小店,与两年前比,一点没变,陈旧的木板门、木板墙,并没有现在小店通常都会张贴的支付宝和微信二维码,现金放在小搪瓷盆里。城里的馄饨都七块钱一碗了,这只货真价实的饼还是五块钱。
再次细细观摩老板(外号“些雅握”,不知其意)做鸡蛋饼的过程:
团好一垞面、擀平、摊掌心,加进满满的肉馅、豆腐干、葱花,一圈褶子捏好,像包包子一样,不同的是要留出开口。饼先放在油锅里煎。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来了:一只鸡蛋打在不锈钢杯里搅拌好,老板左手三只手指轻轻拎起那只饼很有筋道的褶子,右手将杯里的蛋液从开口处倒进饼里,然后将饼翻面,就这样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直到饼的两面都煎成了金黄色。
搬只小板凳,坐在店外的阳光下,细细品尝我心心念念的这只饼:金黄的饼皮内,包裹着白白的蛋清、黄黄的蛋黄、绿绿的葱花、红红的辣椒,还有充满酱香的肉肉。虽经反复煎烤,所有的食材都保留了它的原色和香味,且愈加鲜香。薄薄的饼皮,脆脆地又有一丝筋道。咬一口,唇齿生香。
晒着太阳,边幸福地品味这尝之不易的饼,边欣赏着街巷的风景。两旁的民居、店铺基本保持着民国年间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屋檐下挂着红灯笼、腊肉,家家户户红春联还是新崭崭的。只是相隔不远就已看到三四户贴着蓝色的春联,说明这户人家上年有人故去。毕竟,这条街,已老了。
视线越过屋顶,阳光让青葱的千里岗山脉变得朦胧。心里会有点恍惚,时光去哪儿了?重复着一成不变动作的店家夫妇;坐在门前竹椅上闭目晒太阳的老人,和身边陪伴他的一只小乌龟;懒洋洋地躺在屋檐下睡觉的狗......时光,在这条老街慢下来、慢下来,就像一位耄耋老人步履蹒跚,缓缓地走着走着。
吃得饱饱、幸福满满。回转身来,发现一家做玉米饼的老店,红黄两色的幌子在风中飘摇。又是一只做了30多年的有故事的饼,那金黄的色泽、流动的香味,让我忍不住又坐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