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习四字诀:分析整理
核心理念:添加上下文
碎片化阅读不是问题,关键是在于分析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与整理信息,就是把碎片化信息加工成对自己有价值的上下文。
比如:一天要喝八杯水。
没上下文,是碎片化信息。
写在医学书上的原话是,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成年人一天喝2000ml水,对身体有益。
对身体有益,是前因后果。肾功能没问题和成年人,是适用边界。
前者容易传播,后者更加严谨。
那么怎样添加上下文呢?有三步,分别是
第一步:重述核心信息;
第二步:追问前因后果;
第三步:明确适用边界
第一步:重述核心信息;
这件事对我重要不重要。如果重要,则用自己的语言来尝试重复这篇文章讲什么。
比如,一篇微信文章叫《老子买不起房但买得起家》
通篇看下来,大概信息是,在一个城市没有房子也是可以有归属感的。只要你有情感寄托,有成就感,能看到这个城市美好的一面。另外,租来的房子也是能好好捯饬一下,像家一样。这就是对那篇文章的信息进行重述。
然后进行追问,追问的过程就是添加上下文。
第二步:追问前因后果
分析信息,就是追问前因后果。怎么追问呢?四类问题:
1【前(前车可鉴):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2【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3【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么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4【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前(前车可鉴):】
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因为我也在关注房价,我为房价焦虑;
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最近房价是热点,很多公众号都在发与房价有关的文章;
【因(相因相生):】
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主要假设是,执着于买房,是因为房子总是和家高度捆绑;
作者是怎么验证的?没找到,直接把这个假设当成真理了。
还有其他可能性吗?作者没提,想想应该有。比如,如果我没有房产,每次房价暴涨,都意味着我的存款贬值很多,相比于高不可攀的房价,我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怀疑自己在这个城市工作的价值有多少。
【后(以观后效):】
若按文章建议去做之后会怎么样?作者建议在城市多找些情感寄托,在其他方面找成就感,把租来的房子装扮一下,如果能这么做的话,也挺好的。
【果(自食其果):】
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好像也不会有多严重的后果,我就抱怨一下房价,爱咋咋地。
第三步:明确适用边界
整理信息,就是去清晰信息的适用边界。关键是追问四个问题:
5【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6【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7【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者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8【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适(适得其反):】
有相反的观点吗?有,对某些人而言,比如丈母娘说没房就别想结婚,对某些人,可能是很多次被房东赶出来,从而不相信租房也能像家一样;某些人,直接会说这篇文章就是碗浓鸡汤;以上都是相反的观点。
【用(使用条件):】
要这么做得具备哪些条件呢(考虑成本和收益,考虑态度和能力……)?前提是要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租房,要不催着买房或不焦虑房价上涨的配偶;这些条件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边(旁敲边鼓):】
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信息?好多呢,从很多微文的标题就能看到好多类似的,比如《重要的不是房是爱》、《有你的地方就是家》、《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里的书房》等等;
【界(楚河汉界):】
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篇文章这个作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能想到的是,最大的区别是,这篇文章的最后,是一篇广告。比如你到某某家居网站买什么,就能把租房捯饬成像家一样,所以会说买不起房子但买得起家,那可以合理推论,所有的文章、故事、论证都在为最后的广告做铺垫和引流。
熟练之后,不用追问全部问题,会变得敏锐,对特定的文章问其中几个问题就OK。
作业:分析一篇近期阅读的微信文章
——以上内容摘自在行一点《碎片化阅读实操训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