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的秋风,打得贾府心甘情愿

在《红楼梦》中,若论哪个边缘人物的戏份最长,那肯定要属刘姥姥。曹公用了整整五回来讲刘姥姥和贾府的缘分。

在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个时候贾府里除了王熙凤和平儿等几个以外,其他人没有见过她。在王熙凤的眼里,刘姥姥此行就是来打秋风来的,不过无论如何,王熙凤这次还是善心一发,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并一吊钱。

对贾府而言,二十两银子只是给王熙凤的丫头们做衣裳的钱,但对刘姥姥而言,二十两银子却可以够庄稼人过一年了。

说句题外话,要说曹公写故事思维缜密,从继续写刘姥姥这条线上可窥见端倪。第六回中,王熙凤给刘姥姥的是二十两银子,当时并没有继续以刘姥姥的视角去衡量这二十两银子对庄稼人来说有多重。

到了第三十九回,平儿来家“忽见上次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还带了两麻袋的枣子倭瓜并野菜。就在这个时候,刘姥姥才借着贾府吃螃蟹这个事情阐明了二十两对庄稼户的重要性,“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钱,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缜密么,贾府这次吃螃蟹的钱不是十五两,不是三十两,就准准的是二十多两,这个二十多两和第六回的二十多两很明显就存在关联性,也是将许久没有出现的刘姥姥再次串联进贾府生活的一个引子。

第六回,刘姥姥只是看到了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一角,从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不仅见识到了贾府的富贵全貌,还赚得盆满钵满。读完了这几回,我会觉得,刘姥姥得的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凭能力赚来的。

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能让人讨厌到哪里去呢?

刘姥姥这次来,是出于感恩之心,她带来了自己种的枣子、倭瓜和野菜。她并没有动小心思,想着这次来再要点东西回去,这点我们可以客观地从文章细节看出来。刘姥姥在等王熙凤的时候一直在关注窗外的天气,“天好早晚了,我们也去罢,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

我相信,贾芸获得了在大观园里监种花木工程一事后,就不会再给王熙凤送冰片麝香了,因为他已经达成目的了。但就是这样,刘姥姥的田间瓜果才更加珍贵,珍贵的不是东西,而是她一家子知恩图报的心。刘姥姥的高光点,还不在这里,在于最终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再者说,王熙凤多精明的一个人,没有人的小心思可以躲过她的眼睛。长期来往于虚假逢迎,这么单纯善良、懂得感恩的刘姥姥一下子让王熙凤喜欢上了。

大智若愚的巧妙配合,乐了贾母得了人心。

从第六回中对刘姥姥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她不是一个没有谋算的傻人。女婿狗儿因冬事未办犯愁的时候,刘姥姥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分析了当时和金陵王家的渊源,分析了王夫人的仁善,想出了舍出老脸去贾府碰一碰的办法。就这一碰,碰来了二十两银子。

在第三十九回中,对刘姥姥的智慧也明示了出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这也说明刘姥姥不是那憨憨傻傻之人。

但在第三十九回到四十一回中,刘姥姥在姑娘丫鬟们的眼中,却活脱脱成了“跳梁小丑”,这恰恰再次体现了刘姥姥的大智若愚。无论是“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还是让王熙凤替她簪了满头花,无论是心里明镜似地顺着鸳鸯的玩笑,用“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逗得全场哈哈大笑,还是将“省亲别墅”叫做“玉皇宝殿”......这些都是刘姥姥的巧妙配合,让老太太开心,让大家开心,算是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了。

刘姥姥是心知肚明的耍宝,王熙凤和鸳鸯却是心照不宣地尊重上了。在刘姥姥吃饭时出尽洋相后,鸳鸯过来给刘姥姥赔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了。”鸳鸯听了这番话,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

对呀,这样的聪明的幽默的懂得体恤他人的刘姥姥,谁不喜欢呢。

所以说,一切都有因果,刘姥姥的善良得到了贾府众人的回报,贾府众人的善意最终救了巧姐一命。

刘姥姥在讨贾母并众人欢心的时候,哪里能想到在离开的时候能收到这么多东西,我们只能看到银子有108两,还有那王熙凤都没见过的“软烟罗”青纱一匹,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两个茧绸,两匹绸子,一盒子内造点心,两斗御田粳米,各种果子和干果,,老太太的几件新衣服,还有各种药物......再加上宝玉从妙玉那儿游说回来的成窑钟子,贾府的吃穿用物,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就是因了刘姥姥的真心付出,才得到了贾府众人丰厚的馈赠。而这份馈赠也成了养料,滋养着那份感恩的情谊愈发的蓬勃,为后面贾府衰败后刘姥姥救巧姐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这个人物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特异存在,她带着乡野的气息,闯进了规矩森严的高门大户,替我们去看看贾府的样子,大观园的样子,姑娘公子们房间的样子,也替我们去尝了尝富贵人家吃的饭菜和点心,享受了她们听戏、行令、逗鸟的生活。

相信刘姥姥呆的那两天,是姑娘们和宝玉永远忘不了的欢乐时刻,也是我们读者永远不会忽略的欢乐时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