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远古“三皇五帝”历史传说中,“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及“五帝”中的黄帝,可指一个具体的人,但更多地是一个部落首领的概念,也可泛指一个时代。“伏羲时代”(约公元前5600年-约前3800年,含女娲时期)传18世73代,持续约1800年。
伏羲,全称太昊伏羲。生卒年不详(一说出生于约公元前5580年),风姓,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皞),或称黄熊氏,华夏族,相传为成纪人(属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籍),燧人氏之后,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上古三皇之一、百王之先,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之始祖,中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史记》中称伏牺。后世文献中又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称“太昊伏羲氏”。
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因有木德之瑞,故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伏羲成为华胥氏部落首领后,徙治陈仓(属今陕西省宝鸡市)。后定都于陈地宛丘(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故今河南周口市被称作“羲皇故都”。传说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并封禅泰山;又取蟒蛇身、鳄鱼头、雄鹿角、猛虎眼、红鲤鳞、巨蜥腿、苍鹰爪、白鲨尾、长须鲸之须,创立了中华民族之图腾“龙”。中国人为“龙的传人”之说由此而来。他还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占卜八卦,创造出最古老文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历史;传播彩陶文化、玉石文化、龙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创造历法、任命官员、区别姓氏,教民渔猎、驯养家畜、烹饪食物,制定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并创作曲子等。
又相传,伏羲的形象为人首龙(一说蛇)身,因而被后人称之为龙祖。他与女娲是同母异父兄妹(一说为同一氏族,无血缘关系),遵上天之意成婚,生儿育女,才使得在史前大洪水中遭灭顶之灾的人类得以延续。他在位14年后去世,女娲继立,废除旧的群婚制度,实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首创一夫一妻婚姻,开婚姻制度之先河。伏羲和女娲对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伏羲首创的龙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后世的炎帝、黄帝和蚩尤等都是伏羲的后代,炎帝与黄帝结盟逐渐形成了华夏族——亦称“炎黄子孙”。每个中国人和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是伏羲之后代。
全国各地有大量伏羲神话传说,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称。其中,陕西延川县伏羲故里传说颇具特色。相传太昊伏羲氏在黄河乾坤湾“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始作八卦。”今延川县土岗乡黄河岸边的伏义(義)河村,据清《延川县志》记载:该村原名伏羲河村,村中有伏羲庙。村附近有山名“圣览山”,相传伏羲经常在此山俯视黄河,极目向东远眺。今国家黄河蛇曲地质公园主景区——延川乾坤湾景区内,有当代新立的伏羲雕像,以及传说中的伏母寨等遗迹。邻近的宜川县境内黄龙山脉(古称梁山)中有座“盘古山”,以及明清时期的盘古庙遗址。这表明,黄河中游地带、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