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艾提尕尔清真寺》
这一天,我在阅读《张承志散文集》,文集中有一幅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大门的插图。彼时勾起我的一些思绪,很早就想写一点文字,对曾参观过的艾提尕尔寺有些文字上的痕迹记录。可是我能写什么呢?我无法动笔,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全国有名的大清真寺,它的沿革发展历史都已经是常识,点击百度可信手拈来。
然而,看着这幅画面饱满,题为“从艾提尕尔大清真寺走出”的插图,我恍惚感觉到,对艾提尕尔寺的记忆有些模糊,是走马灯似的参观,对它的影像渐渐有些模糊。可是内心的情结又无法舍弃,我与艾提尕尔大寺有一种邂逅,今天见到一眼时,又想起。我太想在记忆中把它拖着,可又无奈,只能在脑际中搜寻,牢牢记住这坐古寺。是一坐精神世界的家园,是广袤大地上的文化符号。
艾提尕尔大清真寺座落在南疆喀什老城,悠悠延绵七百余载。占地总面积1.68万平方米,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大门”等七部分。踏入大门,空旷宁静院场空间,给人一种畅怀的自由心态,没有了那种精美华丽的装饰彩画,而填满你视角画面,致使你无法有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院内素土夯填的地面,与几排桦树构成简约的庭院景观,确带着一股淡淡的泥土芳香,古朴简约的院落,确给我有一种悠远空灵的感觉。寺内“正殿”、“外殿”是核心建筑,殿的建筑格局完全保持了中亚风格的平顶建筑,横平竖直,外殿由廊道、窑殿、中庭组成了空旷的地面矩型空间,梁柱支撑的框架结构,科学地解决了殿厅跨度的结构难度,解决了殿厅的稳定延伸的结构稳定,同时也解决了纵向深度的有效延长。这是维族先人七百年前匠人的智慧,解决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坚固性,才能支撑建筑功能保证,也才有建筑造型的美观张扬。中亚土石木结构建筑与中国木结构框架梁柱的高度融合,应该是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建筑特色吧!
艾提尔清真寺是一坐人类文明的遗产;是维吾尔族穆斯林的精神家园;是南疆喀喇汗朝时期的文明佐证;它有如一盏明灯释放了七百余年光芒,它是吹醒维吾尔族的精神号角。在这坐古寺诞生了一代代有丰富学养,高尚人格魅力的大毛拉,他们是引领信众从蛮荒混沌的世界渐渐步入到精神文明的开明领域。伊斯兰文明的传播在新疆,在喀什留存有丰富多彩的,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又有东西方文化交流内涵的文化财富,著名的文学史诗《福乐智慧》就是用清新、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难懂、抽象、枯燥的哲学概念和伦理思想,表达敬主法圣的忠君爱国思想,在传播思想文化上作者不仅吸收了伊斯兰文化的基本內核,同时又广纳了佛教文化和儒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一体的长诗体表达方式。
公元893年,中亚萨曼王朝,发动对喀喇汗朝的战争,萨曼王子在阿图什修建第一所清真寺起,萨图克·布格拉汗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成为了喀喇汗朝的国教,伊斯兰教以喀什噶尔为中心,沿塔里木盆地两缘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伊斯兰文明的灯塔照亮了塔里木盆地周边。不同宗教文明先后传入新疆的这一个历史过程中,贵族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统治集团的利益,先后利用不同宗教的忠诚信仰精神,挑起了图戮式的人性泯灭,用一种宗教推翻另一种宗教,造成了极深的宗教隔阂。统治集团为了政治正确,为了其利益的绝对性,千百年来以一种愚民式的精神抚慰统治着他的子民,这一路走来,在新疆留下多少民族宗教械斗和纷争的悲剧。
当时间的脚步进入到16世纪,经历了大约600年左右时间,伊斯兰教文明取代佛教而占居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时期的世俗政权利用了伊斯兰教的信仰精神,抚慰了长期饱受压迫和战争之苦的各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慰籍,有了生命苦侣的寄托。伊斯兰教倡导,人生的自我创造,追求两世荣光,和平友爱互助慈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兼天下。穷则养德修性接受考验,达善有为则要布施天下,力行公益为天下苍生造福。伊斯兰教的这种价值宗旨或许是吸引信众的根本所在吧!
我有幸探访艾提尕尔清真寺,让我有限的视觉,感受到新疆古老文明的悠远绵长,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厚重。同时传递出一种人类文明碰撞和融合,在丝绸之路通达的交汇口,新疆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底蕴,绘制出史诗般的灿烂文化,同时也是伊斯兰教文化,根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的地域特色。
艾提尕尔清真古寺,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味道,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感动,我将承接这份内心的敬仰,永远记住这第一次踏进古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