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90后已然没有了当年的“非主流”、“个性少年”的标签。而现在的我们离三十而立越来越近,近到触手可及。
随着时光的推移,增长的不止是年龄,还有日渐成熟的心智。
长大后,我们才发现,小时候急切期盼着“赶快长大”的愿望太过天真。
那个时候的我们只是盼望着,赶快脱离家长的掌控,不想有人管束,以为长大代表着自由。
现在我们真的长大了,才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有多残酷:原来家庭有背景的真的会比别人少奋斗很多年;原来爱情真的会和金钱挂钩;原来你不努力真的会被社会淘汰。
有人说越长大越孤独,越长大朋友和头发都会越少,越长大才越发现原来真的很多事都得靠自己。
其实,我们不是变得孤独了,而是我们选择了孤独。
生活的压力,爱而不得的痛苦,这些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地深刻,我们越来越选择不与他人诉说,是因为我们明白,“哪有什么感同身受”。
长大后连沮丧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给别人带去负面情绪。
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忙,工作、感情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没有谁会有太多的时间来听你诉说。
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谁都想让自己生活中多点开心快乐。
于是我们学会了控制情绪,学会了自我消化。
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现在已经很难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好友、同学的近况。取而代之的是每天被微商、代购刷着屏。
刷朋友圈就像逛淘宝一样,再也很难找到曾经的乐趣了。
前几日,有朋友打电话跟我吐槽自己的苦逼生活。
”我也就是能跟你说说了,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是就像石头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来气。所以纠结了很久,才打算跟你吐槽。希望不要影响你心情呀。”
你看,曾经无话不谈的挚友,现在说起话来都显得如此客气、小心翼翼。
我安慰他道“跟我还这么见外的吗?想说啥我都听着呢。”
只听到在电话另一头,一声长叹“哎... ...我越来越觉得,表达情绪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了。有时候明明很想说点什么,但话到了嘴边,欲言又止。想了想,还是算了。”
“我觉得,做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哪怕是一条吐槽的朋友圈。有的时候吧,我想发一条朋友圈,码好了字,修修改改,最后还是按了取消。”
“我就觉得吧,不同身份的人,可能会解读出N多不同的意思。领导、同事、父母、爱人... ...而通讯录里通过商业关系加的好友也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是叫不上名字的陌生人。想要屏蔽的人越来越多,干脆就不想发了。”
“可能是我想的太多了,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我怕别人说我矫情。哎,还是酷一点生活吧。”
听着对方的吐槽,我也感同身受。人们表达的永远不是他所说的内容,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我们都在控制情绪中,缩减着自己的朋友圈,隐藏着自己的社交动态,忽略掉所有会影响心情的信息,就连点赞和评论的次数都越来越少了,渐渐地,连表达欲都没有了。
朋友YY,从毕业到现在,整整三年,一直都在北京工作。而她每次给父母打电话,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偶尔发一次朋友圈,也是展现阳光积极的生活状态。
而她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姑娘,上学时期的朋友圈,也是悲喜交加。
就像《待业青年》里一句台词“我一个人躲在这里,不是不想被打扰。而是不想打扰任何人”
尤其是,对我们寄予厚望的人。
我们害怕表达,最深的恐惧,是源于害怕不被理解。
记得前年有一次,和男朋友吵架了。整宿没有睡觉,哭到眼睛肿的睁不开。第二天早晨起来,怕我爸妈看到,问东问西,就急匆匆收拾好了去上班。
中午刚下班,妈妈准时打来电话,问我出了什么事。我不耐烦地说道“没事啊”。
我以为她会又来唠叨一顿。没想到电话那边停顿了三秒“我今天看你眼睛肿了,昨天晚上我睡觉前看你发了条朋友圈,立马又删了。是不是有什么事?不好的事情也要和我说啊,别自己闷着”
“不好的事情也要跟我说”
这句话让我瞬间鼻头一酸。
原来,有人一直在关注着你的朋友圈。原来,真正能看懂你喜怒哀乐的人,就在身边。
我们和父母的聊天记录里,经常被他们分享一些鸡汤文刷屏。
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我们的感情。他们希望我们好。他们能看懂我们发的朋友圈,他们能懂我们的欲言又止。
试着和父母多沟通交流,别让他们的表达得不到回馈,别让爱自己的人得不到温暖。
也许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有爱和我们一起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