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在规则的建立上有没有什么套路?本文向你提供了四个最实用,操作性强的方法,并且进行了认真、详实的论述,希望对你有启发。
上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父母在教育中的纠结,以及树立规则中的一些错误方式。
本节课和下节课我们将向你重点说明,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在进行本节课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规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但是要限制和指导他们的不良行为。
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大前提,以下是正文。
面对孩子的问题,很多事情做不到量化控制,并且随着我们情绪的变化,又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成了我们教育的难点,规则虽然制定出来了,但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常常会有很主观的判定,我们认为的原则性,常常会随着自己的情绪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看电视的时长、什么时候可以吃糖、能不能玩游戏、可不可以去同学家玩、练琴偷一次懒行不行…..等等。
但这些事情不可能全部量化,否则一个人就会缺乏弹性,不够灵活,如果形成这样的行为能力,只会更加要命。
这就是问题的难点,这个度很难把握!
那么,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
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第一点标准,如果出现纠结时,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做思考,就更容易做出选择了。
比如,玩游戏。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游戏绝不是洪水猛兽,目前也有游戏国家队。飞行员和特种部队也会利用游戏做一些特殊的训练。但游戏同时还具有利用人性弱点,吞噬我们大量时间和注意力的魔力——我们这里说的是手游、网游。所以父母应该约束它,但又不可避免的要允许孩子玩。
不理解孩子的家长,自己可以试着去玩一玩游戏,未必是媒体报道出来的那样。
第二点,对孩子的限制要明确
我们还是拿游戏来举例:
我们最初限定孩子玩手游的时间是15分钟/周。
但是一局游戏常常不止这个时间,所以我们允许孩子能在超过规定的时候后玩满一局。结果是,孩子会利用这个规定,不停的在各个游戏间切换,争取玩更长的时间,这深深的引发了妈妈的焦虑——妈妈不玩游戏,对游戏的认识也仅限于媒体很有偏见的报道。
妈妈不断的督促,反而让玩游戏这件快乐的事情,变得非常焦虑,快乐的事情成了一种美丽的负担。
“吃鸡”出来后,一局的时间基本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几经周折后,孩子才能安心的每周玩上一局,我们以后对玩游戏的规定,就变成了一周30分钟左右。
这个例子还不够明确,我们再举一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中的例子:
当看到儿子向妹妹身上泼水时,如果我们规定,孩子可以往妹妹身上泼一点点水,只要不把妹妹弄的太湿就行了。
那么可以想见,这种模棱两可的约束,是在鼓励孩子往妹妹身上泼水。
第三点,给孩子幻想上的满足。
我们常常遇到别的小朋友跑过来,和你要你手里你儿子的玩具。这句话好拗口!
我们很清楚,如果儿子看到别人在玩自己的东西,那么事情就会很糟糕。但是如果拒绝这么可爱的小朋友,又于心不忍。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幻想上满足他:我真的很希望让你玩,但是你得先去问下那个小朋友。
事实上,这个方法很具普遍性,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安慰自己的孩子。
比如,你多么希望有一辆全新的自行车;你一定希望不用上学,天天在家里玩乐高;你多么希望每天没有作业,和朋友一直玩。
这种话听着都让人心软、舒服,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
当我们非常渴求一件东西,在看到它的时候,总是恋恋不舍,但这并不是代表我们非得买下来。
如果这时候来一句:这么贵,我们可没钱买。你心里一定很不爽。
反而是另一种对话:有钱了咱就买。虽然是一句安慰的话,却让人那么开心。
第四点,限制语言要简短、客观。
简短、客观的言语显得更加权威,一言九鼎。因为父母说的太多,传达出来的就是软弱;对于孩子,这么做也给他留出一些缓冲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即便是“限制”,也不是全然死板的限制,是有一定商量余地的限制。
当然,这个很难做到。
孩子往往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对于父母的命令往往是充耳不闻。
他们总是在我们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后,才会认真听我们的,所以和孩子沟通,或者是让孩子去办一件事情常常是既劳心又劳力,会非常的累。
如果,孩子总是要等我们生气后才听我们的,我们可能就陷入了孩子的圈套,我们被孩子控制了,这也恰恰是孩子所期望的。
当然,这可能有点腹黑,但是一个人从一个方面打不赢你,就会在另一个地方找机会打败你。这个说法大家更容易认同。
孩子也是一样:你总是对我各种限制,各种不理解,我自然不配合你、拖拉,对你的命令充耳不闻,你生气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那我就胜利了。
为了这个胜利我甚至不惜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比如挨打、被训。
这么分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对付我们的孩子,而是希望家长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也许我们本身就能够平静下来。如果我们足够平静,也许还能和孩子将这个游戏继续下去,直到事情解决。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总结:今天的课程中,我们一共讲了四条建议,第一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点是对孩子的限制要有明确的规定;第三点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可以给予他幻想上的满足;最后一点是限制的语言要保证简短、客观。
下节课,我们将讨论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下节课见。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让我们随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猫,进行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看《开篇:为什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