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云开
一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心中便会陡然升起一种清澈的美感。
那是一个古老的早晨,一个叫豫让的人,为给他的朋友智伯报仇,郑重地对妻子说了句话,便背着单薄的行李,向远方而去。在接下来的数年里,豫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刺杀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
豫让不惜放弃天伦之乐及优渥的生活,单身匹马去刺杀一个霸王,其出发点仅仅是因为智伯在世时,尊他为国士,对他有知遇之恩。很多人劝他说,你何苦呢,以你的才华,很容易在赵国谋得一个高职。就连他所刺杀的赵襄子也为他的义举所感动,三番五次放过他。但他仍然不死心,直到最后没有办法,便要了一件赵襄子衣服,在衣服上刺几个洞表示为智伯报仇后,自刎而亡。
那些年,还有一个人,与豫让一样,为了知遇之恩,竟然只身去刺杀秦始皇。这个人叫荆轲,他留下了一句震撼千年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一不复返。”
豫让和荆轲的举动,放在今天来说,很难评价是对还是错。有人评价说这是一种弱智、愚蠢的行径,因为他们的行为正好加速了他们所代表的团体的灭亡。因为秦始皇很快知道是谁派人来杀他,并很快向其发动残酷的打击。
我们抛开学者的争论不谈,但有一点我们必须相信,“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已经响彻大地,已经深入到万千士子之心,并深深影响了中国集体人格的形成。
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悲壮承诺。这份承诺将人与人的情感,从地底拉向了天空。这份承诺构筑了一片重情重义、肝胆相照、一诺千金、有恩必报的精神空间。
这种精神潜默移化成就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境界追求,也浇灌了无数诗人、正义之士的精神意像,更为中国文化撑起了一片独特的天空。
我想,当金庸在构建他的武侠世界时,他一定是听到了那个叫豫让的人对他妻子说的那句话,还有易水畔的风声。
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初读到这句话时,就仿佛置身于沼泽迷雾之中,突然看到一条石板铺就的小路,惊喜无比。
这句话以精准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为个体生命的正确成长提供了总纲和指引。我们可以将这句话当做人生的成长模式:以修身为始,齐家为炼,治国为大,平天下为终。
一个人,能修好身,才能管理好家庭,能管理好家庭,才有可能治得好国,能治得好国,便能让天下太平。
同时,修身的深度又决定个人作为的高度,往往修为越大,越能做大事。逐级而上,循序渐进。
可以说,这是士大夫精神的一个惊奇而伟大的发明,这也是士大夫精神的超强逻辑和坚固磐石。
我常常惦念贵州一个叫龙场的地方,因为那里曾经有一个被放逐的人,在那里得到了电光火石般的大悟,史称“龙场悟道”。
这个人叫王阳明,就是那个发明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心学体系的人,其又是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丰功伟绩的人。可以说,王阳明正是完美演绎和证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真理的正确性、实用性。
众所周知,百年之后,又有一个叫曾国藩的人,追寻着这句话,演绎了壮丽的一生。
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特别强调将修身作为个人成就的前提,并以身作则严谨践行“修齐治平”模式的人,同时均成为了中国仅有的“两个半圣人”之一,即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
我曾经默默地站在阳明洞口,体味着那里的风,那里的树木,那里的岩石,感觉它们都是那样的亲切和富有灵气。我真羡慕它们,见证了王阳明的夜晚和白天,感受了王阳明内心的壮美和炫灿;我也无数次梦回湘江畔,听着那淙淙流水之音,追忆曾国藩站在那里的所思所想。
当一颗心灵感知到另一颗心灵,并被另一颗心灵所感动,那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神会,更是一种震撼天地的精神宴会。对于我来说,这大抵是人间最美的盛宴。
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到范仲淹的这句话,我最先想到的却是那个才华横溢、耿直、多愁善感的屈原,想到的是他站在湘水边的孤独背影。
对于一个满腹经纶、得不到重用,还要遭受君王打压、小人排挤的人,很难想象他徘徊在湘水畔时的心境。
但我认为,这种情怀与这种孤独,就像湘江的风一样,一直在吹着,一直深入人心,一直安慰着那些如屈原一样饱受孤独和屈辱的人。
失意的杜甫、孤傲的李白、漂泊的苏轼……在他们的黑夜里,一定有这句话作为装束的火焰,为他们照亮了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士大夫张载在说出这句言简意宏的豪言时,我想天地是不是也为他的胸怀为之震动。
可以说,这些言语彷如开天辟地般迸发出来的壮丽宣誓,放眼天地,没有比这更庄严的使命,没有比这更高的道德,没有比这更坚卓的担当,没有比这更壮阔的理想了。
我如今读来,仍然能感受到那雷霆万钧的力量,刹那之间,心中的一切得失、荣辱、繁杂、苦楚、不平,瞬间被击得粉碎,无处可遁。
四
“士志于道”
这是士大夫精神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壮美最值得追求的境界。或者说,这是士大夫精神的本宗。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务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与是,颠沛必与是。”
曾子准确地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接着,孟子对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此后,西汉陆贾接着又补充说:“夫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故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虽言不用于国家,而举措之言可法也。故殊于世俗,则身孤于士众。”
这些掷地有声的语言,就像一股明媚而温暖的风,吹到了山阳县的一片竹林里,温暖了那几个号称“竹林七贤”的老头。有了这股风的陪伴,他们无心与宵小之徒为友,无意虚伪的高官厚禄,无惧无道君王的杀伐。
这得多么美的情怀和多么壮阔的胸怀,才能凝结出这些精炼而唯美的语言。可以说,这是对士大夫精神最根本要求的最直白最精确的阐述:即作为君子、作为士大夫,就应该直道而行,坚守原则,坦坦荡荡,以正道行走于天地间;真正的士大夫,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都要百折不挠,不改变心志,不助纣为虐,敢于为道“不为三斗米折腰”;敢于为道“隐身自晦,不与无道强权合作”;敢于为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所谓士志于道,便是维护“正义、公平、自由、平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让:天下为公!
每每读到这些精美的语言,我心间总有一股浩然之气欲要迸出胸间,驰荡到广阔的天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