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走出门,见高人”,毕竟是出来了,出来还是很有收获的。
今天下午的老师讲的主题是教师成长,但是可能是他的性格本就随意,所以讲起来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可能也正是这样,所以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缝隙。
我之前也是反感,甚至抗拒这些新概念的,什么群文阅读,什么学习任务群,什么项目式学习,什么情景化设置,总觉得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对于真实的教学只会掣肘,典型的穿靴戴帽。但是这两天听专家的讲解,大家都是从“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开始的,站在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来进行的命题或教学设计。
现在好像有点明白,我的稀里糊涂是因为自己平日里“跟着感觉走”,不明白自己每节课、每篇课文的具体教学目标是什么,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素养,方向都没弄清楚,就在低头拉车,当然是又吃力又不讨好。所谓的项目式学习,情景化设计,实际上是服务于学生素养的培养这个目的的,而每一篇文章有他自己的个性,他的价值功能是比较稳定的,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摆弄的,教材编订者通常也会在单元说明、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里指明方向。至于那些新技能,视频脚本的编写、文学短评的撰写等,我不会,但是也可以学的,特别是有了deep seek,而且这些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借助的工具而已。
“是我们配不上今天的高考。”国家教育的设计者们的确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编订教材,组织考试的,是我们还停留在过去,没有跟上而已。
如果再以“抗拒”之名停滞不前,就是我们配不上今天的教育了,还是要学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