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王海娜:以美学织文脉 让千年佛山在博物馆“活”起来

佛山市博物馆自9月29日开馆试运行以来,迅速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热门打卡地。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化新殿堂,凝聚着策展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匠心与坚守。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近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海娜,聆听这位历史学博士如何用文物编织时空,向世界讲述佛山故事。

步入佛山市博物馆一层的“传奇都会——佛山历史文化陈列”,1813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以宏大的叙事脉络,引领观众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作为该核心展厅的策展人,王海娜介绍,策展团队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佛山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并融入最新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以物证史”的方式,借助藏品构建起完整的展览叙事体系。

她表示,展览以陈列美学为呈现手段,引导观众从早期文明的孕育、南粤家园的开发,到岭南都会的崛起三部分,重温佛山作为传奇都会的历史进程,使博物馆成为公众了解佛山故事与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5万余件馆藏中精选出700余件展品,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王海娜带领团队深入库房,反复斟酌每一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内涵与叙事表现力。她提到,团队首先查阅典藏部的文物账册与照片,拟定可选文物清单,再与典藏部同事一同进库房进行实物挑选。

在选品过程中,他们注重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与可展示性。例如,那些看似冷门的小件玻璃瓶,因其能够串联起佛山的历史脉络、符合展览叙事逻辑,同样被纳入展陈之列。

除了文物遴选,展厅从施工到布展的每一环节也都凝聚着策展团队的专业与坚守。为确保项目整体进度,馆方、施工方与监理方坚持每周二下午召开监理例会,密切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大家加班加点,全力保障博物馆在9月29日顺利试运行。

进入验收阶段,策展团队依然毫不松懈,通过分组、分专业对展陈效果与文物保护设施进行细致核查,力求每一处细节尽善尽美。

展厅中的展柜根据文物质地、年代和级别的不同,从光照、温湿度控制、展台展具到安全监控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既要营造最佳的展示效果,也要确保文物安全无虞。

文物是博物馆的灵魂,而布展设计则是唤醒灵魂的魔法,其中灯光设计尤为关键。策展团队在灯光方面倾注了大量巧思,采用多维度空间照明,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力求每一件展品和不同主题空间都以最完美的光效呈现。

王海娜认为,灯光全部聚焦于展品,使每一件文物都宛若艺术品,充分体现了灯光作为“情绪魔法”的至高境界。

“樵见佛山 扬帆岭南”沉浸式数字展厅自开馆以来,迅速成为最受瞩目的网红展区,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

王海娜阐释其设计理念为“厚重的历史,科技的手段,唯美的表达”,通过影像意象化呈现佛山历史脉络、人文盛景与产业风采。团队运用720°环绕视觉与7.1立体环绕声效系统,打造出一场沉浸式视听盛宴,让观众在数字化场景中感受佛山历史的生动再现。

佛山市博物馆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不同展厅风格各具特色,既营造出沉浸氛围,也为观众预留了自由探索的空间。在展线设计上,团队巧妙控制展柜与通道的关系,使观众既能体验“被包围”的沉浸感,也保有“可呼吸”的自由度。

此外,为确保参观安全,所有展柜展台突出部位均加装了防撞角。石湾陶展厅还为视觉障碍者设置了盲文说明牌与可触摸陶塑展线;历史展厅尾厅的小孔成像互动装置,也根据儿童参观需求进行了专门优化。

如今,当观众漫步于这座灯火通明的文化殿堂,脚步与千年历史在此交汇。每一件精心陈列的展品,不再是沉睡的旧物,而是被赋予温度的时代见证者。它们静立于展柜中,与凝视它们的目光无声对话,在静谧中完成着古今精神的传递。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龙凤 黄锦成 江华 黎锦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