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安安过来找妞妞玩,听到他俩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安安:妞妞,我可不可以喝果粒橙?
妞妞:可以,你想喝就喝呗
安安:可是爸爸说喝果粒橙对身体不好
安安:妈妈说是垃圾食品
妞妞:那你喝不喝?
安安:要,我快点喝完,不让妈妈知道
妞妞:好
于是,安安快快喝完,还剩一点实在喝不下,倒进垃圾桶了。
在吃的方面,我奉行的是只要想吃,都可以尝试的观念。
好多东西,其实孩子并没想象的那么喜欢吃,但也有些特别爱吃的,这些特别爱吃的可能是垃圾食品,比如冰激凌,我也会让孩子吃,注意频率就可以。
还有就是买品质相对好点的,品质好点的,成分上能安全一点,还有就是口感更好。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自家的孩子完全不吃零食,控制得非常好。
我相信有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做的。
但是孩子不是完全生活在家里,他总会接触到各种零食。
我所看到的现象是,越严密的管控, 只会造成更强烈的欲望。
这种想吃到的欲望紧随孩子左右,一旦有机会,马上就蹦出来。
就像一个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突然暴富,多半会忘乎所以的。
但如果后退一步,在孩子想吃什么的时候,尽力满足它们。
需求得到满足后,注意力会转移到其他地方,而不是停留在一定要吃到的层面上。
我们做家长的总是担心孩子没有自控力,会无节制地吃,最后会对零食上瘾。
咱们先想一个现象,有见过孩子无节制的吃饭吗?
多半是没有吧,除非是饥荒年代,好不容易碰到一顿吃的,那肯定敞开肚皮吃到撑为止。
现在这个年代,基本不会有这样的事了,饭每天都吃得到,不用害怕吃不到。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不肯吃饭,为什么不肯吃呢?本来饿了进食是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却很多孩子不爱吃饭。
多半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哪里有强迫,哪里就有反抗。
得不到的越想要,得到的反而忽视了。
这个道理,放在很多事情上都成立的。
另一个疑惑是,既然可以允许孩子吃零食,那是不是随时吃,要是孩子零食吃多了,不吃饭怎么办?
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有很多孩子确实是吃多了零食,影响食欲。
此时,适当的规则要用到的。
比如,每天零食的量,以及饭前半小时不吃零食。
规则尽量简单明了,大人带着孩子认真执行一段时间,孩子慢慢也就认可这个规则。
借用马斯洛的一段话来总结:
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会退居次要的地位,不再是行为、活动的推动力量。
新出现的需要转而成为最占优势的需要,它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自行组织有机体的各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