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论语,读到下面这段的时候,发人深省,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家庭,亲人,顿感后背发凉,倒吸一口凉气。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也就是仲由,替他的老板卫国的卫出公来问他的老师:我老板想请老师您出山去给他做CEO,您要是去了,您会最先处理什么事呢?
孔子说:必须是先正名。
子路一听,不以为然:真的有这么做的吗?老师你也太迂了吧。这正名怎么正啊?
子路是替卫出公来问孔子,可能心里本来就有点飘飘然,心想我老板这么赏识老师您,您不说为他出谋划策,励精图治,却说这什么正名,这什么鬼啊。所以言语上就有些不敬了,竟然敢说老师迂。
孔子一听就训斥道:仲由啊,你真是搞邪了啊,敢跟老师这么放肆。
接着还是耐心给学生讲了其中的道理: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暂时存疑,闭口不言就行了,你怎么自己不懂还敢张口就说我不对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什么叫正名呢?我认为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大家都知道,是指上上下下的名分都得清清楚楚,光明正大。
第二层意思可能大家很少会留意,是对事物的命名和认知需要统一。
从第一层意思来讲,要指挥士兵,你得有当他们将军的名分。要裁决案件,你得有法官的名分。要管教子女,你得有家长的名分。名分正了,你做事才有光明正大的合法性。
从第二层意思来讲,大家对一个事物的认知需要先协调统一,就是要端正认识的意思。
新来的将军说大家稍息,将军的“稍息”一般是休息1分钟,而士兵以往的“稍息”的惯例是休息2分钟。过了1分钟将军看到大家还是自由散漫,不由得大发雷霆,你说这怪谁呢?就是“稍息”这个名没有先正一下,先统一大家的认知,以几分钟为标准。
大家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场景,两个团队第一次碰面开会,是不是双方都得先搞清楚各自的职位和分工呢,谁是老板谁是总监谁是办事员,这样大家才能对号入座来沟通。要是遇到那种,一进门就坐下,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谁是谁的,也没有事先介绍,某领导就自顾自地在那夸夸其谈的会议,那真是开了老半天会都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还别说,这种会这种局还真不少。
还是这两个团队,一开始大家都互相介绍,职位分工什么的名分都搞清楚了,开始沟通了。
但开了老半天,大家都觉得沟通得还是不顺畅。为什么呢,大家对要沟通的事情认知和了解太多不一致。
张三呼啦啦讲了半天,李四根本就不知道他讲的什么东西。
这样沟通起来是非常艰难的。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去说话,以为自己讲得清清楚楚,怎么你就是听不懂呢,肯定是你太笨了。
沟通能力强的人,一般是有很强大的同理心的,都会想办法让自己讲出来的东西,大家能听懂,认知尽量一致。
所以我们以后与人沟通,先花点时间把这个事情的关键概念大家统一一下概念,再来沟通,就会顺畅许多,事半功倍。
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孔子他老人家说第一件事要必也正名乎,真是无法反驳啊。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这是讲国家社会层面,我们还是拿公司团队来说。
沟通不顺畅,言行不一致,事情就没办法通力协作,结果就必然是办不成或者只能苟且将就。
这种苟苟且且的事多了,整个团队就变成了烂摊子,大家都没有了信念和精神了,所谓礼乐不兴,礼崩乐坏,就是公司的文化氛围已经烂了,小人得志,投机取巧,尸位素餐,得过且过也就变成了常态,老板想搞企业文化,也不知道从哪搞起了,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瞎搞一通。
在这种氛围的团队里,所谓的赏罚分明也就无从谈起了。
“刑罚不中”就是规则制度奖励惩罚已经是凭心情了,不能保持中正了。
老板见到什么都要唠叨一嘴,也没个章法,说你不对你就不对。这个时候大家既没有信念也没有制度可依,人心惶惶,手足无措,也不知道做什么对做什么不对,只能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甩锅和摸鱼上了。
再说一个特别的角度。
我正是看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后背发凉,不是因为想到了工作角度,是因为我想到了我的孩子,这是我最要命的最利益相关的地方。
我脑子里就一直浮现她在我发脾气的时候手足无措的样子。
小孩顽劣,我们难免会经常训斥她。可是爱之深责之切,就是因为太关切了,我们也没有做到坚持章法坚持原则的去管理孩子,很多时候的奖励、惩罚、训斥甚至发脾气都是“刑罚不中”的,都是情绪爆发的结果。小孩手足无措,不正是因为被我们搞得惶惶不安了吗,吃零食也不知道爸妈会不会发脾气,看电视也不知道爸妈会不会发脾气。因为的的确确没有个规律,心情好的时候赏她吃个零食,赏她看会电视,心情不好,焦虑的时候,就板起脸来这也不准那也不准。
哎,想起来这些再看到这句话,冷汗直流啊。
很多道理就在我们耳边嘴边,嘴巴出耳朵进,天天听也天天说,但其实并没有真的懂。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知道了就要做到,而是只要你还做不到,哪怕你对它的道理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其实你也没有真正知道它理解它。
还是听圣人的教诲吧,“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君子之名,一定是光明正大,清清楚楚讲得明白的,不仅逻辑清晰而且理直气壮,这样的态度来沟通来做事,是一定做得成事的。君子对自己以什么名分说什么话一定不会模棱两可、苟且将就的。
不求能做君子,就算只是为了把事做好提高效率,大家也可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