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在世的时候,搬过三次家。听母亲说三叔当年没有结婚,奶奶经常跑到村西头的媒婆家,看看能不能给三叔讨个媳妇。
可是一听说三叔没有房子,很多人家都不愿意。可想而知,三叔那个年代,没有房子已经不行了,这可愁坏了奶奶。
老家宅子不大,若是盖新房不够用。奶奶就跑去找村长,看看能不能把老宅子换一下,然后再赔偿一些钱,总得给三叔找个家吧。村长是位老爷爷,听了以后也找了不少人家。后来听说有几位人家愿意,奶奶高兴的合不拢嘴。
人家愿意是愿意,可是赔偿除了老宅子,赔偿的钱可不少。奶奶就把父亲和二叔喊了去,三叔的房子有了着落,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这个机会,一鼓作气给他盖几间房子。那时家里穷,也没有多少钱。
父亲和二叔回去找了朋友,借了一部分钱。就这样三叔的房子有了着落。奶奶合计着只要有了地方,就不愁房子。当时三叔也是瓦工,他喊了他师傅,结果师傅找来很多工友帮忙。人家说了不要工钱,但是总得管饭吧?
奶奶家没有多少粮食,父亲和二叔从家里拎来竹筐,竹筐里满满的都是粮食。那时请客吃饭不要求大鱼大肉,乡下人也吃不惯那种油腻。只要馒头够吃就成,家门口的院子里茄子啊,豆角什么的炒一锅出来。
到了饭点,工人们围在一起大口的吃着。虽然那时很穷,可是大伙围在一起总觉得像是一家人。工人多,做饭母亲和婶婶们都过来帮忙,有时早上吃过就得张罗,不然到了中午不能按时开饭。
奶奶一边忙着厨房,一会儿又跑去三叔的房子那看看有什么帮得上的。我那时小,只顾着上学,回来就知道家里有好吃的。母亲经常训斥我不要用手拿着吃,奶奶站在一旁笑着没事,赶紧吃吧。
不到半个月,三叔家的房子盖好了。奶奶买了鞭炮,又借钱买了很多熟菜,大家伙在鞭炮声声中围在一起举杯同祝。谁也没有想到三叔的房子刚刚盖好,媒婆就跑来说媒了。奶奶在一旁笑着眯着眼,有了房子就是不一样。
后来邻村也有好多人家过来打听三叔,奶奶和三叔说:“不要头热,虽然有了房子,可是也要记得本分过日子才是好人,不要漂亮的。”没过多久三叔找到了婶婶,奶奶看了满意。她又找来父亲和二叔,一家人坐在一起合计着结婚需要多少钱,彩礼也不能少。
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至少不能脱离世俗。三叔结婚了,一家人高兴坏了。母亲说父亲找来村子里的厨师老爷爷,亲手做了满满的十大桌饭菜,当时在村子里已经很是热闹了。奶奶坐在上座一直笑着,三叔成了家也算是完成了她多年来的心愿。
匆匆忙忙,慌慌张张,一转眼过了多年。三叔也有了孩子,他们都喊我堂哥。有一年不知怎么,可能是因为土地的缘故,三叔和三婶有了别扭。这一家人呢若是有了别扭不能及时的化解,日子久了就容易生气。
奶奶劝了很久可是不行。后来不知怎么,奶奶要搬家了,她要搬出来住。父亲听了和三叔商量很久,三叔低着头不说话。奶奶在三叔家住了十多年了,自从三叔结婚,她一直在,整日里收拾家务,后来陪着堂弟。
奶奶为了不让他们生气,执意要搬出来。父亲一气之下回到家发了脾气,摔了碗筷。他和大哥说下午再找个平板车,把奶奶家的东西全都搬回来。吃过饭咱们一起把西屋的东西挪一下,东西要挪多一点,奶奶的大床要有空间。
大哥找来峰哥,他们一人一个平板车,跑去三叔家,桌子椅子,还有大床衣柜全都拉了回来。父亲就在西屋规划着奶奶的新家,大床放在北边,衣柜挨着,桌子凳子来回摆了几次才算可以。整个下午,大哥和峰哥忙得汗流浃背。
父亲看着奶奶的新家,高兴的蹲在门口抽了烟。他说:“小峰晚上不走了,在家一起吃个饭。”那天晚上母亲在厨房忙着,父亲把奶奶接了回来,大哥和峰哥还有我都在跟前。奶奶的眼里一直都是泪花,父亲一直说着宽心的话。
饭菜好了,大哥来来去去拿着碗筷放在桌子上。父亲和奶奶商量坐在上桌吃饭,可是奶奶不愿意,一直倚在床头。母亲过来和奶奶聊了一会儿,奶奶在她的搀扶下来到了饭桌,一家人准备吃饭,这个时候三叔来了。
他二话没说,走到奶奶跟前扑通一跪,哭着说:“娘,跟我回家吧?我下午在镇子上做生意不知道你搬到大哥家了。跟我回家,她要不同意就不过了。”
奶奶坐着不说话,三叔在一旁一直恳求着。奶奶还是和他说了:“你回去吧,我在你大哥这儿挺好的,回去好好过日子,不准欺负人家。快起来,地上凉。一起吃个饭赶紧回去吧。”
三叔哪里吃得下东西,他跪着不起:“娘,您要是不走我就打地铺睡在这儿,您什么时候回去,我就什么时候走?跟我回去吧,都是我不好。娘,我好好跟她说,跟我回去吧?”
那顿饭没有人动筷子,父亲过来让三叔起来,可他不愿意。良久,奶奶同意回去了。三叔高兴坏了,不过父亲和他说:“这次让娘回去,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叔使劲点着头。
第二天一早,桌子椅子还有奶奶的大床衣柜,一件一件的从我家陆陆续续又到了三叔家。
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上,除了大哥和峰哥,又多出一个背影,弯着腰拉着车子。这场面不知怎么,时不时的传来村里乡亲们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