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觉得自己什么都涉猎一些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很聪明,可是现实中却什么都没做成,为此很多人都觉得甚是迷惑不解。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固有的思考模式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有模板可循的“思考模式”,老师会告诉我们各种万能模板,议论文万能模板,记叙文万能句子,英语高分作文模板,高分作文素材,答题技巧......却没有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习惯了这种嗟来之“识”。不去批判性地接受知识,而是陷入了一种固有的思考模式——书上说的都是对的,我就记住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拿高分了。把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
书上所说的如数记住,这样别人问起来,能“呱啦呱啦”说个不休,但事实上,我们真的有认真去思考这些所知的原理吗?
比如从小到大的各种数学定律,是怎么求证得来的,我们有认真去思考过吗?考试让我们只需要知道如何套用这些定律原理就足以。但我们很少去思考那些定律是如何得来的。
这也就造成了我们认知上存在的缺陷很少被我们自身发现。我们缺少了自知之明,却拥有着“斯格托玛”。
自知之明
什么是“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所知中的缺陷。苏格拉底有一句话说:“我知我不知”。也有一句熟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而什么都知道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会错误地以为自己懂得了很多,过分在意自己知道的,而少了去思考自己所知的有什么缺陷。
对于“自知之明”这个词,我还想到一句老师经常会对父母反映孩子近期学习状况的一句话,“你这孩子是聪明,就是不肯静下心来学习。”作为一个貌似从小到大都被老师这么“欺骗”的我表示,这话造成的后果太严重了。
严重就在于,我会误以为,我真的很聪明。(心塞塞~)类似这样的话会让人误以为,我就是因为不肯用心学习,才会成绩没有他人这么好,要是我认真学习,一定比别人厉害;我就是不愿意减肥,才会没有别人那么好看,我要是瘦下来,肯定比别人好看;我就是不愿意努力,才会没有别人生活得那么好,我要是努力起来,我自己都怕......
可是这一类人,就怕自己真的去执行的时候,幡然醒悟,所以他们不愿意醒过来。
那么再说回苏格拉底的“自知之明”,苏格拉底的“我知我不知(无知)”,苏格拉底在当时已经是雅典最具智慧的人了,但是他依然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正是因为他清楚自己所知中的缺陷。
因此芝诺还有个著名的比喻,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所以,在认为自己知道很多的时候,你是否拥有“自知之明”,是否清楚自己所知的缺陷在哪里?
斯格托玛
心理学家把由于集中关注自我的认知而形成的盲点叫做斯格托玛。
举个经典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在故事中,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说:“大象同簸箕一样”,摸到象腿的瞎子说:“大象和柱子一样”,摸到象背的瞎子说:“大象好似一张床”,摸到象尾的瞎子说:“大象好似绳子”。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也有这么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我们会由于以自我中心造成的认知的不全面,视野所见的狭隘,所以片面地得出某个结论。
这种自我中心会限制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排斥不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认知方面的盲点。我们会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思维方式,来感知和判断眼前的事物,并认为自我的感知和判断更好。
所了解的知识没有系统地链接起来
此外,如果你真的了解很多,为什么会出现一种自己知道的很多却没有派上实用的情况呢?
其实是因为你没有系统性地将你所知道的知识链接起来,所以当到了要求它们有用武之地的时候,它们显得杂乱无章,这里抓取一点,那里抓取一点无法连贯起来。凌乱的知识结构,导致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中需要系统化有序地处理事物。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和专业化的时代,所以更需要专业化的知识,也许你什么都懂一点,但是专业到一个地方你就不行了,这样的确是没什么大用处的。
那么如果想要解决这种情况,去阅读《金字塔的原理》,《结构性思维》等,还有了解《思维导图》的使用,兴许会有帮助。
当然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得真知,你以为你懂了,只有实践才知道,你是真的懂还是假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