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终于读完了贾平凹的《极花》。按自己的阅读习惯,重又把作者算是序言的创作谈《不是我在写,而是她在说》读了几遍。边读,耳里边回响起陈忠实的那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极花》源自一个真实的事件:贾平凹的一个老乡的女儿被人贩子拐卖了。
但作者在创作时不止于对这个事件曲折生动的描述,而是把触角探向了更深处:拐卖妇女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滚滚的城市化浪潮!
正如作者所说:“中国大转型年代,发生了有史以来人口最大的迁徙潮,进城去,几乎所有人都往城市拥聚。”“拐卖是残暴的,必须打击,但在打击拐卖的一次一次行动中,重判着那些罪恶的人贩,表彰着那些英雄的公安,可还有谁理会城市夺去了农村的财富,夺去了农村的劳力,也夺去了农村的女人?谁理会窝在农村的那些男人在残山剩水中的瓜蔓上,成了一层开着的不结瓜的荒花?或许,他们就是中国最后的农村,或许,他们就是最后的光棍。”
作者沉痛地写他的采风见闻,贫穷的乡村里,一个因受伤而更贫穷而无法娶妻生子的光棍儿说:“我家在我手里要绝种了,我们村在我们这一辈就消亡了。”
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乡村养育了我二十多年,我一直对乡村有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那是我的家乡,那是我的母亲!所以,读《极花》,读作者的创作谈时,便觉沉重、沉痛。
我的家乡位于鲁中平原上,沃野千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农业发达之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们不止于种粮食作物了,大棚蔬菜、水果,大姜等经济作物纷纷落地生根,给农民们带来了巨大收益。运气好的,两三年的收入足以买车买市里的楼房;运气差点的,也足以在村里盖一所很像样的房子。
可是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在村里居住了,更别说是下地务农!城里有优良的教育环境,城里有优质的医疗设施,城里有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而政府又大力鼓动农民进城买房,所以村里大部分人家都在青州城里给孩子买了楼房。年轻人宁愿在城里拿三千元的月工资也不愿回乡种地。
趁五一节三天假期,母亲回老家住了两天。回来我问她,和老友们玩得开心吧?母亲絮絮的说,唉,好几个人没见着,你二大娘去济南看孙子去了,后邻你大嫂子去青岛看孙女去了,你东平嫂子的儿媳生了孩子,两口子在青州又没正式工作,却不回来住,非让你东平嫂子去城里看孩子……
我和母亲数算着,在村里种地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基本没有了,现在能安心在村里居住、种地都是些四十岁以上的人,那么,再过三四十年呢,这批人故去后,我的村庄岂非也要消亡了吗?我的村庄可不是贾平凹笔下那种贫瘠荒凉的地方呀!
可是,可是,大势所趋,时代的洪流,谁又能阻挡呢。
谁又能力挽狂澜,改变这种趋势呢?
期盼着这位巨人早日出现!
如果,不幸,真的大量村庄消亡了,那么后人考查这段历史时,可能会从贾平凹的《极花》中寻出些蛛丝马迹。
因为,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2018年5月25日星期五